養成不生病的好體質

2023/01/27(五)

專家見解
、老、病、死,是每個人一生當中都會面臨到的課題,不分男女、無論貴賤貧富。隨著衛生條件與醫藥科技不斷地提升,人類的壽命也隨之延長,大家都希望除了活到老之外還可以擁有健康的身體,遠離疾病所產生的疼痛與不適,因此積極發展預防醫學。中醫同樣也有預防醫學,其中包含了無病防病和有病防變的雙重意義,像是三伏貼、三九貼就是自古流傳下來的一套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用於防患未然的理論。例如在盛夏之時養足至陽正氣,以抵禦秋冬來臨時的陰寒之邪,所謂的「上工治未病」, 基本上都是為了預防疾病的產生,希冀它不至於發生,或剛要發生時就將病程截斷。也就是說,最好的養生,就是讓人根本不生病。

相同的概念以西方醫學的術語來說,就是提升人體的免疫力,讓身體面對各式各樣不同的壓力與挑戰的時候,可以很快做出相對應的調適,既不太過,也不至於不及,而達到陰與陽的平衡。

西方醫學在二十一世紀以來,因為各種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劑的發展運用,對流行病的治療與防治上有了長足的進展。囿於歷史條件的侷限,中醫學中並沒有發展微生物學,因而有些人對中醫藥在防治感染性疾病方面的作用產生了懷疑,認為中醫藥在傳染病學領域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殊不知傳統中醫藥的“宏觀體系”中已經囊括了許多微觀的概念,甚至涵蓋了“微觀體系”裡不能具體量化或描述的一些現象。新冠疫情肆虐全球2年多以來,世界各地已有臨床多例證明了中醫藥在治療流行病方面的價值。
 
  據英國研究,只有不到30%的新冠患者能無後遺症地康
  復,大部分的人會出現長期後遺 症,也 就是「長新冠
(Long Covid)」,後遺症的症狀多達數百種。因為我
  們的身體是一個複雜系統(complex system),隨著
  所處環境不同的 氣候條件以及自己當下的生理狀況,
  在面對相同或不同的疾病與壓力來襲的時候,會產生相
  同或不同的對應反應。在現存最早的傳統   中華醫 學著
  作《黃帝內經》之中,就有提到關於天、人、邪“三虛
  致疫”的理論,認為當疫病正流行時,如果人體剛好處
  於正氣較虛弱的狀態,加上有相符的五運六氣條件,可
  能導致重大災情。

 
 
 中國民間一般有“ 冷在三九,熱在三伏 ”的說法,“ 三伏天”和 “ 三九 
 天”是中國古代人民從長期觀測中總結出來一年中最熱和最冷的兩段時
 節。今年壬寅年陽曆七月十六日入伏,中伏是 七月二十六日,八月十
 五日末伏,這種在特定時節藉由藥物的作 用,為病人體質作調理亞洲
 人運動的方法稱之為天灸。

 一般認為,現今在特定日子以特定藥物敷貼在穴位上調理體質的三伏
 貼概念出自於清代.張潞《張氏醫通‧卷四‧諸氣 門下‧喘》,以刺激性藥物治療「哮」證之描述,提到貼敷之後皮膚反應,並且需在「夏月三伏中」進行治療:「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應有不應。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往往獲效。方用白芥子淨末一兩,延胡索一兩,甘遂、細辛各半兩,共為細末,入麝香半錢,杵勻。薑汁調塗肺俞、膏肓、百勞等穴,塗後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後塗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薑汁也可以使用紅花酒取代調塗。紅花辛,溫,無毒。歸心、肝經。功效能活血通經,散瘀止痛。

  何謂「三伏天」?「三九貼」?
「三伏天」處於夏季,總共有三天即「初伏日」、「中伏日」、「末伏
  日」,由夏至後開始計算的第三個庚日是初伏,  而中伏是第四個庚日,
  末伏則為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所謂「庚日」是指中國的「干支」記日
  法中帶庚的日子,中國古代  以十日為一旬,並分配上甲、乙、丙、丁
  等十天干。其中第七日為庚日,因此庚日便是每旬的第七日。「庚」與
 「肺」五行屬性中都歸於「金」,因此中醫認為肺部的疾病在庚日治療
  有加成的效果。
 
  三伏,天地之間火氣流行,人宜伏、不宜動。像是練功之人有所謂“冬練三
  九,夏練三伏”,三九和三伏皆為天地陰陽 走到極點轉換的關鍵點,道家
  提倡在陰陽交替、陰陽初生的時候靜坐和站樁,這時候滋陰養陽的效果最
  好,實際上是利用了陰陽發展到極致的時候,來蓄養自身的潛能。就像道
家提倡睡子午覺一樣。許多人平時身上是熱的,但只要在夏天練功不一會就覺得渾身往外冒涼氣,有的甚至戲稱自己像個空調一樣。這就是原本沉積在骨髓、五臟內的寒濕之邪,逐漸地滲透到六腑,進而通過腠理、皮膚排泄出來的結果,寒氣排盡,許多痼疾不藥而愈,而許多隱疾也化為無形了。三伏天出汗排寒濕,一定要多喝溫水,防止因氣化旺盛而傷陰。
 三伏貼和三九貼的用意不在殺毒治病,也不是藥證對應,而是
 遵循《黃帝內經》“必先歲氣,無伐天和”“謹守氣宜,無失病
 機”的原則,著意在和氣養生,扶正祛邪。自古相傳在三伏天注
 重飲食、治療疾病,可   達到冬病夏治的目的。出汗不洗冷水
 澡、不喝冷飲、不過度曝曬皮膚、夜不裸睡、喝水不能太快,
 這些事平常就養成好習慣,不僅限於三伏天,另外所謂三伏天
 的生活禁忌例如眼睛怕曬、頭髮怕濕、頸椎怕吹、 晨練怕早,
 也是一年四季都應避免的事項,並非出伏之後,眼睛、皮膚就
 能盡情曝曬,或是清晨就可以摸 黑出門運動。

疫病爆發以來,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想要免除疫病的困擾,不論是降低得病的機率或是減少確診後後遺症的風險,唯有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均衡的飲食以及規律的作息,才是促進健康與預防疾病的不二法門。疾病康復也沒有特別的捷徑,正氣存內,加強身體修復功能,勿長病勢,避免疾病惡化。讓體內的正氣充沛,致病的邪氣就很難侵襲我們的身體,各種感冒生病的不適就會遠離。
 
 
林承潔
  • 中醫師 林承潔

    澄觀中醫診所 醫師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 醫師
    台中慈濟醫院西醫部 醫師
    慈濟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 學士
    長庚大學生醫所 碩士
    台灣母嬰月子醫學會 會員

最近瀏覽

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