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幸福」就在伸出手的距離

2022/04/29(五)

歷經近三個月的疫情高峰,警戒降為二級後,久違的門診病人
紛紛回診,哀嘆著這幾個月的驚嚇與擔憂,但很多長輩
級的老病人卻遲遲沒有出現,有的請家人代領藥,有的
乾脆就不回診了,透過視訊聯絡他們的子女後才發現,
原來在家裡吃不下、睡不著、老覺得喘,卻不敢來醫
院的老病人為數不少。

同時也驚訝地發現,以往急診常因服藥過量看診的病人
都是年輕人、情傷等等,最近卻屢次接獲80歲以上的
老人家因為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拖著很痛苦而想結束
生命的個案。不禁擔心了起來,原本已經抗拒看身心
科的老人家,經歷了令每個人都快抓狂的疫情威脅、
社交隔離,到底過得如何?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新冠病毒增加了焦慮症、憂鬱症、與物質濫用(例如酗酒)的危險性,尤其高齡者受到的影響特別大,因為可能經歷更多擔心、生病的威脅、失去家人、加上許多長者對科技使用的不熟悉,不太會用臉書、instagram、視訊等通訊軟體保持社交活動,一旦被要求社交隔離,真的非常孤單,而「孤單」正是造成憂鬱的一大主因。

其實許多長者對「社交隔離」或「孤單」一點都不陌生,早在疫情發生之前,就可能會因為視覺或聽覺的退化、腦力退化、行動不便、無法開車、親友過世,或是搬去離孩子近點的居住地卻遠離自己熟悉的社交圈等等原因,早就與社會隔離了,因而導致了憂鬱症,但高齡者的憂鬱症卻容易被忽略。
 

 甚至有研究發現約80%的憂鬱長者未接受合適的治療,原因可能有:症狀表現不典型或只表現出部分症狀、被認為年紀大憂鬱是正常的(憂鬱症狀被合理化)、對身心科的刻板印象羞於求助、同時有其他疾病而忽略共存的可能性(如同時罹患失智與憂鬱)等。因為未治療的憂鬱症,可能導致經常看很多科的醫生、經常去急診、吃很多止痛劑、嚴重甚至自殺。

一起認識高齡者憂鬱症

年長者憂鬱的症狀可能表現在持續的焦慮不安、過度擔心,也可以表現在行為上、想法上、身體症狀上、認知上,反而不見得會直接跟你說他「憂鬱」。
 
*行為症狀
提不起勁什麼都不想做、易怒、自我照顧變差(不打扮、家裡凌亂)、孤立自己、坐不住、動作變緩慢(拖著身體在走路)。

*想法症狀
自責(總覺得自己是別人的負擔)、覺得自己身體有病但沒有人能找得到原因、對自己沒信心(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了、什麼都做不好)、想不開。

*身體症狀
這裡痛那裡痛、總是很累、失去胃口、睡不好。

*認知症狀
無法專注、記憶變差、猶豫不決難做決定、覺得腦袋變鈍。

                                                                      
如果有以下危險因子更要小心憂鬱症的發生

*長期疼痛                   * 女性           *身為照顧者       *日常生活依賴他人   
 *年輕時有憂鬱症         *孤單感        *多重身體疾病

但年紀與情緒不是絕對相關,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針對132個國家研究發現,無論國家發展或整體健康狀況如何,每個國家都有U型幸福曲線,U的最底端(感到最不幸福)是在50歲左右,過了中年反而幸福感逐年上升,到了70多歲甚至超過青少年的幸福感。


                                                                                                                                  我們要如何追求幸福感?
  • 走出來
無論是去公園或是上美容院(解封又打疫苗後也可以去人不要太多的
市場)、擔任志工、養寵物、參加學習團體,不要與別人比較。
  • 尋找生活意義
隨著年紀漸長,可能會失去原本佔有我們時間和自我定位的工作或角
色,要試著重新找生活意義、重新與世界連結。想想我還能做什麼,
不是我過去可以做什麼,有時做的不如以前快速,會讓我們失去信
心,專注當下,不要與過去的自己比較。
  • 養成健康的習慣
包括吃健康的食物、出去曬曬太陽、多運動,但偏偏憂鬱時,人會沒有動力,也容易過不健康的生活,讓朋友帶著你一起,如果有親友邀約時,最好勉強自己去,一旦出門就容易多了。
  • 養成好的睡眠習慣
睡得好心情容易好,不想靠安眠藥以免造成跌倒或記憶減退,就要有好的睡眠習慣,包括養成固定的睡眠時間、即使睡不好白天也不補眠、避免咖啡或酒精、白天的日照與活動等都會有幫助。
  • 尋求專業協助
憂鬱症是真實的疾病,長久憂鬱不治療甚至會增加心血管疾病、中風、失智的危險性,懷疑自己憂鬱了,就趕緊尋求身心科醫生的協助,除了藥物以外,也能告訴你許多幫助自己恢復的方法。






當發現家人好友生病了怎麼幫助他們?
  • 邀請他們出門或準備健康的食物                                                                        
憂鬱的人可能失去動力出門走走、吃點東西,光
是讓他們一起出來動動,都是很大的幫助。或許
你會遇上阻力,因為疾病會讓他們不想動、不想
與人相處,但試著溫和而堅持的邀請,一旦成功
了,可以把相約變成固定的時間頻率,當可預期
性後,也會讓阻抗小一點。
  • 鼓勵他們就醫
幫他們挑選合適的醫師,協助他們與醫師表達
狀況,也鼓勵他們持續的治療。
  • 理解憂鬱的症狀
人憂鬱時會提不起勁,很可能勸他們也沒用、
邀約也常常被拒絕,他們不是針對你,只是
憂鬱症吃掉了他們的動力。
  • 不要想拯救他們
憂鬱症是真實的疾病,需要藥物、心理、生活調
整多元化的治療,但單純的陪伴就會是很大的幫
助,當他們因為憂鬱變得太負面時,可以回應:
「我知道你很難過,因為憂鬱症會讓你看很多事
情都覺得沒有希望。」但也可進一步溫和地反映
一下實際的狀況,或許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糟。
  • 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
如果必須常常與憂鬱的親人相處,或他們的情緒
風暴很容易就掃到自己身上,一定也會覺得挫折
、擔憂、生氣、甚至悲傷,一定要記得照顧自己
的身心健康,有屬於自己的朋友和獨處的時間,
除了陪伴憂鬱親人外的其他生活也很重要,這些
能讓你不覺得自己這麼悲慘或什麼都做不了。

​​​​​


 

哈佛大學長達80餘年的人類發展研究告訴我們,美好人生不在於財富、名氣、成就,無關於是否結婚,甚至不完全與健康相關,幸福老年的關鍵在於良好、可信任的關係,好的人際關係可以保護我們的健康、智力與幸福感,當然這是需要經營,別害怕踏出第一步、或者只要打個電話,幸福就在伸出手的距離。
袁瑋
  • 身心內科醫師 袁瑋

    振興醫院銀光學苑主任
    振興醫院 身心內科 醫師

    專業訓練:
    .美國杜克大學醫院老年精神科臨床研究醫師
    .台灣精神科專科醫師, 精專字第1071號
    .挪威Haukeland University Hospital交換見習
    醫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住院總醫師
    .台大醫院 身心醫學照會訓練
    .「應用家庭重塑概念與轉化歷程於諮商治療」
    專業訓練
    .薩堤爾系統轉化治療模式專業訓練
    專長 :
    .老人精神醫學
    (失智症、老人憂鬱焦慮症、認知復健)
    .婦女相關之心身醫學
    (後更年期憂鬱症,經前症候群,產後憂鬱症等)
    .飲食疾患(暴食症與厭食症)
    .個別與團體心理治療

  • 經歷

    .台大EMBA105級國企組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畢業

最近瀏覽

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