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醫院工作,我經常問年輕醫師:「何謂醫者?」「病人眼中醫師的角色與你自己的定位有何不同?」醫師﹝Doctor﹞這個英文字包含兩個含義:醫師以及博士。眾人皆知醫師的工作主要是對抗疾病、治療病人,無論哪一個專科,病患是醫師主要服務的對象,恢復病患健康是我們主要工作的內容,若沒有病患,醫師便失去其存在的價值,因此醫師的第一個角色是「治療者」;醫師﹝Doctor﹞另一個含義是博士,意即鑽研某一項學問,期待透徹了解其來龍去脈,除了增進科學發展,累積人類知識以外,更能透過這些研究實際運用於日常生活,解決病人的問題,因此醫師的第二個角色是「研究者」;「Doctor」這個字拉丁原文是「Doctere」,原本的意義是教師,也是傳授知識的人,如同我們在醫院裡將我們的經驗傳承給年輕一輩的醫師,也教導我們的病患及其家屬如何維持健康,避免疾病侵擾,因此醫師的第三個角色是「教導者」。
但是僅僅扮演好「治療者、研究者及教導者」的角色,病患就能滿足了嗎?現實生活中常常不是如此。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的克魯斯教授﹝Richard L. Cruess & Sylvia R. Cruess﹞曾經提出一個理論說明醫師的定位,他提出社會契約理論﹝Social Contract Theory﹞,其內涵主要強調醫師是一位具備專業素養的治療者﹝Professional Healer﹞。治療者的含意很容易瞭解,即上述提到的研究各項疾病,教導民眾維持健康,以及治療病人,然而什麼叫做「具備專業素養」呢?克魯斯教授認為專業素養是一位醫師與他所處社會之間的「契約關係」,也就是這個社會對於醫師的期待。社會大眾可能期待醫師不僅是治療疾病,他還必須具備善良、仁慈、寬厚的特質;他必須具備同理心,當病患遭受痛苦時能感同身受;他必須具備公義的特質,能夠公平對待每一個不同階層的病患;他必須瞭解儒家所謂:「君子慎其獨也」,有高度的道德自覺和嚴格自律,即使無人看見,依舊不違背良心,選擇對病患最好的處置。這些都是這個社會對於醫師的期待,也就是克魯斯教授認為「具備專業素養」的本質。因此要滿足病患對於醫師的期待,與我們所處社會達成完美的契約,一位好醫師必須是一位具備專業素養的治療者。


許多年輕的醫師都夢想自己以後能成為一位優秀、受人景仰、功成名就的好醫師。年輕人有野心是非常好的,但我常勸誡他們「在成為重要的人之前,要先讓自己成為一個好人」﹝To be important is good, but more important is to be good.﹞。一個在社會上有影響力的人,往往是「雙面刃」,他若不是成為好的典範,就是帶來壞的影響。一位醫師在醫院中如此,若有一天他成為政治人物更是如此。在醫院中,好醫師影響他的學生、同儕以及病患;在社會中,好醫師更能改造這個環境,成為社會的清流,國父所謂「上醫醫國」正是這個道理。
對我而言,我並不完全贊成社會契約理論定義的醫師角色,因為這個社會對醫師的要求隨時在改變,社會潮流昨是而今非,莫衷一是,沒有絕對的標準,然而如何定義醫師的角色不應該如此;更何況有時候社會大眾在某些議題上是盲目的,盲人瞎馬如何領人進入真理的國度?我覺得「醫師」是一種特別的呼召,是來自上帝的禮物與恩賜﹝A gift from God﹞。若要用立約的觀念解釋,應該是人與神所立的恩約﹝Covenant﹞,符合上帝的期待比符合人的期待更難,但更真實可靠。成為一位醫師是何等榮幸!必須有健康的身體,清明的頭腦,還必須有足夠的時間接受漫長的訓練;完成訓練之後,病人來到你面前必須完全信任你,開放他的身體,容許你對他進行各項檢查及治療,痛苦在他身上,然而醫學的知識卻進入你的腦子;如果上帝允許,你能治好他的疾病,許多你應得與不應得的感謝蜂擁而至,即便疾病不得醫治,仍有許多善良的病人不忍苛責你,甚至反過來安慰你!因此我們必須懷著感恩的心,感謝病人以及賜我們能力的主,成為一位醫師並不只是養家餬口的職業,這是一份來自上帝的禮物。有時當我們陷入困境,病人一蹋糊塗,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我常用使徒保羅的一句話勉勵自己:「我故此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使徒行傳26章第19節﹞,「在神面前站立得住」成為我良心道德的底線。
誠如奧斯勒醫師在《行醫的金科玉律》﹝The Master-word in Medicine﹞說:「行醫是一門藝術而非一項交易,是一種使命而非一門生意,這項使命要求你們,要用心如同用腦。」以此與所有醫師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