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蔗糖的營養價值

2015/01/23(五)

近年在不少新聞或養生節目中,都聽到有人竟然把白砂糖形容為合法毒藥,並強調只有紅糖或黑糖(brown sugar)才是有營養的好糖。還記得有某些談論養生飲食的節目中,來賓在示範製作甜點時,堅持不用白砂糖、而只用紅糖,原因是該來賓聽說白砂糖需經過一連串漂白和精製的工序,因此深怕白糖中添加了對身體有害漂白劑,認為吃了會對身體帶來健康威脅!然而,雖然這些糖有不同的顏色,但畢竟都是同樣來自甘蔗,到底這些糖在營養價值和食用安全上有何分別?
 

  • 各種蔗糖的成分和熱量其實差異不大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蔗糖種類很多,例如:白砂糖、紅糖、冰糖、黃糖或黑糖等,雖然這些糖有不同的名稱,但其實它們的原料都是甘蔗,差別主要只在於顏色,而顏色又跟裡面含有多少深色的糖蜜(molasses)有關。其實,糖蜜是在蔗糖精製過程中,被分離出來黑褐色的副產物,這個黏稠的膏狀物含有許多礦物質,像是鈣、鉀、鐵、銅、錳等,這些糖蜜能為糖賦予一股輕微但特殊的風味。
    網路廣泛流傳有關精製糖的不同壞處,強調白砂糖僅能提供熱量和甜味,沒有營養要儘量避免,顏色較深的紅糖或黑糖則富含礦物質,是比較健康的好糖。不過,就糖的正常食用量和營養含量來說,我們能從糖蜜中攝取的礦物質非常有限,就以糖蜜含量較多的紅糖為例,每100克紅糖約含157-464毫克的鈣,一天至少也要食用216-637克的紅糖,才能達到每天應攝取的1000毫克,但這些糖的熱量已相當於840-2480大卡,超過成年人一天三分之一或甚至一整天的熱量需求。因此,即使紅糖會比精製白砂糖多出少許礦物質,但要從紅糖獲得大量的礦物質是非常困難。儘管有人會用顏色來認定糖的好壞,但基本上這些蔗糖的成分和熱量差異不大,到底哪一種蔗糖比較健康或養生,答案應在於吃多少,而並非糖的種類。

  • 選糖不如多注意熱量

    很多人擔心白砂糖不健康,是擔心白砂糖在精製過程中,一定是添加了化學漂白劑來將砂糖漂白。但其實,在糖的加工處理過程中,也就是所謂的精製過程,糖之所以會變白,其實只是把黑色的糖蜜分離出來,蔗糖中糖蜜的殘留量越少,糖的顏色也會變得較白。坊間流傳說紅糖、黑糖會比較養生,認為精製糖會有害身體,但原來現在為了配合生產需要,不少糖廠都是直接先將原料精製成白砂糖,再依需要添加糖蜜來生產其他蔗糖產品,所以基本上各種蔗糖的差別主要在於糖蜜的多寡。無論是那種蔗糖,每一克的熱量都約4大卡,與其去思考到底那一種糖比較健康,不如思考吃了多少量。

    那麼我們每天可以吃多少糖呢?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提出每天攝取的糖份不應超過總攝食量的6-10%,美國心臟學會(AHA)後來也建議,女性和男性應分別攝取少於25和38克的糖份(相當於5和8顆方糖)。不過,這項建議基本上只是統計推論,缺乏臨床實驗的依據,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的專家在2010年也曾提醒,科學上仍無法單獨對糖訂定最高攝取上限或建議攝取範圍。坦白說,這樣的限量在生活上是相當嚴苛且不易實行,即使只是一瓶微甜的茶飲料就可能超標。也許,我們可以把類似的建議當作一種生活中的提醒,飲食時多注意糖份和熱量的攝取,可減少肥胖或糖尿病的風險,不必把蔗糖想得過於恐怖。

  • 食物含有白砂糖或焦糖無安全疑慮

    近年除了精製糖有害健康的說法,焦糖也是一種廣受關注的糖,但既然焦糖已有很久的食用歷史,為何突然會有安全的疑慮?事緣美國國家毒理學計畫(NTP)於2007年提出第三及第四類的含氨焦糖色素,在高溫的製程所產生微量的4-甲基咪唑(4-methylimidazole或稱4-MEI),小鼠餵食高劑量的4-MEI會導致肺癌,因此認為4-MEI可能具有致癌性,此事經報導後引發了公眾恐慌。雖然經美國FDA澄清食用焦糖並無安全疑慮,但美國加州環境衛生危害評估辦公室(OEHHA)仍要求在含4-MEI的產品,要印上具致癌性有害化學品的警告標示。屬於美國民間消費者組織的美國公眾利益科學中心(CSPI),更以4-MEI的可能風險,去函強烈要求美國FDA禁止焦糖色素的使用。

    其實,在糖蜜、咖啡、烤肉或烘焙食品中都會有微量的4-MEI存在,就連大家說可以養生的黑糖,也含有4-MEI,如此看來,擔心白砂糖不健康的朋友,反過來也要擔心黑糖的致癌疑慮!按照故事的發展,似乎4-MEI真的具有致癌性,但整個事件其實是被過度解讀。事實上,在科學上要確定一個物質是否為致癌物,都需要有嚴格的環境暴露評估、動物實驗、人體試驗及化學反應機制等資料,依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五個致癌分類,4-MEI就被分類為與咖啡同級的2B類(可能致癌)等級,就連日常食用的食鹽及茶都被分在3類(不能確定)的致癌等級,美國NTP當時的研究結果實際上並無充分證據,來評估在日常飲食中的4-MEI是否能引致癌症。因此,建議民眾不需被過度解讀的內容所困擾,必需明白任何食品都有一定風險,針對任何“可能致癌”的風險,每天的食用或暴露量才是真正決定危害的關鍵。就科學而言,此事例明顯就是近年坊間對食安疑慮過度反應的例子,其實正常食用含白砂糖或焦糖的食物是相當安全,大家不必為此擔憂,重點應放在吃多少、熱量是否過量。

周志輝
  • 學者專家 周志輝

    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的特聘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
    研究專長為保健食品研發、全球糧食保障問題、食品法規等領域,
    並在相關領域先後發表超過數十篇之國際期刊論文。

  • 經歷

    曾獲得2009年「亞太青年科學家獎」、2010年「興大之光」、
    2006年「蔣徐蓮貞女士食品科技榮譽獎」等獎項。
    在專書方面,分別主編《肉食的學問The Complete book of Meat》、
    《食品科學詞彙A Glossary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以及參與撰寫《食品化學》、《保健食品概論》、《食品科學概論》等參考書籍,
    積極推廣食品科學的科普知識。
    另外,每周在星洲日報撰寫「食在安心」系列專欄,
    以科普角度向民眾暢談健康飲食、營養、食品安全的知識。

最近瀏覽

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