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單,是種情緒狀態

2015/01/23(五)

  • 孤單  是種情緒狀態

    最近幾個做心理治療的患者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部電影「雲端情人」,他們對劇中善體人意的人工智慧的女聲Samatha充滿嚮往,覺得要是周遭有個如此懂自己的人,對自己的想法很有興趣、會傾聽,可以跟他聊許多想法而不用擔心被批評或糾正,是多美好的事。電影雖然以人工智慧為主題,因為觸及人性最基本的需要-與人連結,而觸動了許多孤單的心。
     
    孤單,是種情緒狀態,無關於周遭有多少朋友、是已婚還是單身、或是平常參與聚會的次數,它與關係的「量」未必相關,卻決定于關係是否有品「質」、有意義。我們有可能身處在熱鬧的派對裡仍覺得孑然一身,結婚了卻覺得自己是一個人,即使我們處在充滿像臉書、line、whatsapp…等高科技的世代,隨時都能與全世界的人及時對話,還是有許多人感到孤單、不被了解、不被接納。記得有個已婚的門診患者,有三個女朋友輪流陪他看診,他還是抱怨孤單;有的青少年臉書上有一千多個朋友,卻覺得沒人能了解他的心情。有個患者自己是心理師,長相普普但善於傾聽的她很受困擾,因為許多已婚的男士愛找她傾吐,問她知不知道為什麼,她說「因為孤單的人太多」。孤單是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它的影響不僅在心理上會增加得到憂鬱症的機率,研究發現,它也會降低睡眠品質、改變免疫系統(可能更容易得到人類皰疹病毒或巨細胞病毒的感染),長期孤單的人更容易感到疼痛或疲憊,體內壓力賀爾蒙較高,甚至提高死亡率(與肥胖造成的危險性相當)。孤單也與失智症的發生相關,有個長達四年、追蹤800多位年長者的研究發現,主觀感受到孤單的人,四年後得到阿滋海默症的機率增加一倍。

孤單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對於年輕族群來說,不善於處理衝突、或怕被拒絕的人可能獨處比較自在而經常一個人,或者因為沒有安全感、常常像個刺蝟一樣讓人不敢靠近,久處於這些人際模式都容易造成孤單。年長者的族群孤單的危險性更高,孩子離家、失去配偶、退休後因為失去對他來說有意義的關係也是常見的原因,甚至隨著老化而來身體退化,例如:視力、聽力的退化,或行動變得不方便,都有可能讓他無法參與原本的團體、或減少與人的互動。
 
如何預防孤單
英國有個研究發現,自從提供了年長者免費的倫敦市區公車搭乘後,年長者整體的健康狀態改善。他們認為,透過搭乘公車,年長者有機會發展出一些有意義的人際互動,搭公車身處於人群中,也提供了一種歸屬於人群的認同感,這個政策在幫助年長者行動更方便外,意外地協助他們走出孤單。克服孤單當然不能只靠外在的政策,以下這些策略也可以幫助自己與人連結:
 
1.了解「孤單」是個感受,而非事實
當人感到孤單時,經常會出現一些打擊自己的自我對話,如:「沒有人喜歡我」、「沒有人能了解我」...這些負面想法不是事實,我們卻可能因為這樣想而更退縮到自己的小小空間裡。發掘這些負面假設,分辨它們不是事實,並在行動上選擇走出去與人接觸,透過行動就能累積好的經驗。
 
2.開放自己
把自己的需要說出來。尤其在婚姻關係中,不溝通、不分享是孤單的開始,別再期待對方先來了解自己,或符合自己的期待,試著主動分享自己的想法與感受。雖然剛開始對方未必能有自己期待的反應,堅持下去總會有良性的結果。



3. 勇於冒險
害怕被拒絕而把自己孤立起來就等於先拒絕了自己,就算害怕,也帶著害怕嘗試與人接觸,幾次下來一定會有比較正面的經驗。
 
4.做出對抗孤單的行動計劃
當我們發覺自己孤單時,常常都已經培養了許多造成孤單的習慣,例如一個人吃飯、花太多時間看電視、玩臉書....,建立一些帶來健康關係的習慣去取代這些帶來孤單的習慣,例如:喜歡讀書就參加讀書會、喜歡唱歌就參加合唱團....在發展自己興趣的時候選擇團體的活動更能找到志趣相合的夥伴。
 
5.關注別人、而非自己
當我們多關心周遭的人,自然就不會自怨自艾,多主動對周遭的人微笑、關心他們的生活,他們也會對你付出關心。
 
哲學家叔本華以刺蝟做比喻,形容人際關係的巧妙,刺蝟在冷天喜歡聚在一起,卻因為靠太近刺傷彼此,所以又漸行漸遠,但不久又因為太遠而感到寒冷,又向彼此靠近。人跟人之間也是如此,但透過練習,我們總會找到與人相處舒服又溫暖的距離,不再孤單。
 

袁瑋
  • 身心內科醫師 袁瑋

    振興醫院銀光學苑主任
    振興醫院 身心內科 醫師

    專業訓練:
    .美國杜克大學醫院老年精神科臨床研究醫師
    .台灣精神科專科醫師, 精專字第1071號
    .挪威Haukeland University Hospital交換見習
    醫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住院總醫師
    .台大醫院 身心醫學照會訓練
    .「應用家庭重塑概念與轉化歷程於諮商治療」
    專業訓練
    .薩堤爾系統轉化治療模式專業訓練
    專長 :
    .老人精神醫學
    (失智症、老人憂鬱焦慮症、認知復健)
    .婦女相關之心身醫學
    (後更年期憂鬱症,經前症候群,產後憂鬱症等)
    .飲食疾患(暴食症與厭食症)
    .個別與團體心理治療

  • 經歷

    .台大EMBA105級國企組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畢業

最近瀏覽

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