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來自於人性 談失智症照顧的未來想像

2014/01/24(五)

  • 如何自助脫離焦慮情緒與相關身體症狀

    日前新聞報導65歲以上人口5%有失智症,甚至每五年還倍數成長,而內政部預估,在2030年台灣每5人就有一人為65歲以上老人,想到高齡的比例及其中許多的失智患者,不禁擔心:到時候要由誰照顧他們?
     
    四月18-20日在台北舉辦的「世界阿茲海默症會議」中有個主題頗受歡迎,講到科技應用在失智患者的照顧,大部分在談如何透過平板電腦、手機提供腦力的訓練及監控醫療狀態。令我想到去年一部有趣的電影--「法蘭克與機器人」。主角法蘭克因為輕微失智、兒女沒空照顧,加上美國地大、家人難得相聚,兒子買了一個機器人照顧他的起居,故事描述法蘭克從開始的反彈到後來把機器人視為夥伴的溫馨過程。片中一方面貼近現實地描繪出許多失智症患者與家人會遇上的困難,一方面在解決問題上提供許多幽默的想像空間。
     
    正如電影中法蘭克逐漸喪失獨立生活能力卻仍有自由意志,希望留在家中,大部分失智患者都還是希望不要住在安養院,尤其我們的文化下,兒女也擔心背負不孝的罪名,台灣只有1~6%的失智老人人口住在安養機構,大部分的人還是與家人同住,可能是兒女或同為老年的伴侶,也有12%的人獨自與看護同住。在雙薪家庭為主的台灣社會,就算與兒女同住,主要的照顧時間與責任其實落在外籍看護身上,卻因為語言隔閡少了互動,通常看護也沒有復健的概念,僅以日常生活的照顧為主,頂多帶去公園走走,在公園裡常見到一群老人家的輪椅聚成一落,相對無言,旁邊照顧的看護們倒是把握機會與同鄉聊個開心。

電影也點出一個常見的現象,常常比較少在旁邊照顧的人意見卻不少,女兒在電影裡原本在遠處旅遊工作,只能透過視訊聯絡,少有機會與父親實地相處,對每週開車10小時來看父親的哥哥的照顧方式卻指指點點,她不知道父親實際狀況多嚴重,反對家中添一位機器人幫手,等到自己開始照顧父親才發現沒有幫忙根本不行。門診也常見到帶來看病的並非平日照顧的家人(這已經算好的,還有分工合作),對於長輩被照顧的方式卻意見很多,沒有想到實際日夜在與病人相處的辛苦,也不知他們來照顧是否就能比較好。

電影中機器人的設計除了照顧法蘭克的生活起居,也結合當代醫療的概念,包括:
1.協助建立健康的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透過幫忙烹飪並分析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結合了營養師及廚師的功能。
2.固定作息、避免晚上出去活動:失智症患者常有「黃昏症候群」,到了傍晚比較容易人時地不清楚,早上也容易因為沒什麼事好做而睡太晚,以至於晚上又睡不好。電影中機器人叫法蘭克起床,晚上則提醒他不要出門,規律的作息可以協助患者的神智穩定。
3.個人化的復健治療設計:電影中機器人一開始是以「園藝治療」作為法蘭克的復健活動,已有許多研究証實「園藝治療」的確可協助患者情緒穩定及延緩退化,但法蘭克興趣缺缺。後來機器人結合法蘭克的個人經驗及興趣(過去是對珠寶有興趣的竊賊),透過協助計劃/執行竊盜的案子而達到復健的效果。雖然電影不免誇張,但「個人化」的確是目前許多非藥物治療的方向。目前在台灣,許多失智症復健單位(如失智症的日間留院、安養院)在人力、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仍盡量提供個別化的治療,例如同在一起唱卡拉ok,卻配合不同文化、時代背景提供不同的音樂,曾在某單位看到一群人聚在一起唱包括雨夜花的台語老歌、鳳凰于飛的華語歌、日本演歌甚至客家山歌,雖然文化不同,一群老人家還是很投入地替正在唱歌的夥伴拍手打節拍。
4.結合醫療:機器人不止與法蘭克互動,內部也有他的醫療資料,依此調整藥物、伙食、監控血糖。這與目前的遠距醫療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十年代的小說「美麗新世界」描繪了相當於現代的基因複製概念,在當時完全天馬行空的想法卻在不到一百年後實現,電影「法蘭克與機器人」的概念實踐的一天可能更近,目前許多正在進行中的科技與醫療結合,雖不若電影人性化、生活化,卻的確朝著延長失智老人能獨立生活的時間、適度的監控提供安全也兼顧不要違反個人隱私、保持患者心智與體能上的健康、及提供互動減少社交隔離...等目標前進。
 
9年前日本發明出來paro-一隻可以與人互動的機器海獅寶寶,聽到你叫它名字會眨眼回應、梳毛時可以發出舒服的撒嬌聲音、或擁抱時可以滿足地打呼嚕。後來又創造了babyloid-微笑的擁抱娃娃,若給她擁抱會開心的臉紅起來、發出咕咕的笑聲,把她在懷裡慢慢搖,她可以閉起眼睛在你懷裡睡著,這些已經使用在國外安養院的陪伴機器動物被研究証實,能夠穩定情緒、減少行為問題、甚至增加失智老人與其他人的互動(與其他老人談論自己的機器動物像在談自己的孫子)、增加活動的動機(幫娃娃梳毛、哄她)....等。在臉書、whatsapp幾乎取代與人互動的世代,我們不難想像將來出現陪伴我們度過老年的是結合醫療與生活陪伴的機器人,喜歡嗎?或許見仁見智,這卻已是不可忽視甚至無以取代的趨勢。

袁瑋
  • 身心內科醫師 袁瑋

    振興醫院銀光學苑主任
    振興醫院 身心內科 醫師

    專業訓練:
    .美國杜克大學醫院老年精神科臨床研究醫師
    .台灣精神科專科醫師, 精專字第1071號
    .挪威Haukeland University Hospital交換見習
    醫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住院總醫師
    .台大醫院 身心醫學照會訓練
    .「應用家庭重塑概念與轉化歷程於諮商治療」
    專業訓練
    .薩堤爾系統轉化治療模式專業訓練
    專長 :
    .老人精神醫學
    (失智症、老人憂鬱焦慮症、認知復健)
    .婦女相關之心身醫學
    (後更年期憂鬱症,經前症候群,產後憂鬱症等)
    .飲食疾患(暴食症與厭食症)
    .個別與團體心理治療

  • 經歷

    .台大EMBA105級國企組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畢業

最近瀏覽

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