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塑化劑談益生菌市場與食品安全

2013/04/19(五)

  • 加強知識,別忘益生菌!就能做好腸道保健

    塑化劑事件是2011年台灣食品工業面臨的重大衝擊事件,對保健食品之影響尤鉅。許多益生菌因被冠上「塑化劑益生菌/塑化劑乳酸菌」而使消費者擔心使用乳酸菌或益生菌產品。其實,台灣擁有世界級的益生菌研發競爭力及產業成熟度,十年來,世界各地研究人員在各大醫學期刊上發表超過5700篇紮實細密的相關論文,清楚表明腸道菌與益生菌研究早有重大突破,包括:認可腸道菌是人體必要器官之一,以及益生菌確實能夠躲過胃酸膽鹽撲殺,直抵腸道打敗壞菌…等。益生菌擁有全面性的保健機能,使用上必須建立在健康生活型態的基礎上,並且「天天補充,慎選產品,細讀標籤,注意保存,加強知識,別忘益生菌!」就能做好腸道保健。
     
    全球益生菌市場大概有200億美元,我國則大概是150億台幣,發酵乳品大概佔六成,其他就是膳食補充品,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菌粉產品,有粉包,膠囊,錠劑等。益生菌市場目前以歐洲和日本規模最大,但是北美與中國市場成長力道強勁,年成長率都達到25%。
     
    我國的發酵乳工業令人自豪,有統一、味全、養樂多等大公司投入,不論由產品品質、研發投入、產業鏈完整性、法規管理等,都早已練成足以與世界抗衡的實力。另一面,乳酸菌粉產品市場則明顯較為混亂,產品品質良莠不齊,功效宣傳誇大,劣幣驅良幣,消費者無所適從。但是,乳酸菌粉產品又有它不可取代的市場價值,它方便,它的配方設計自由度大,功效針對性強,沒有糖份問題,所以市場佔有率確實不斷成長。

益生菌產品的核心當然是益生菌了,大多數是國內生產的。我國的益生菌產業水準算來是相當的高,政府也用心培植。其實,我國微生物發酵工業,由味精發酵起家,原本就根基雄厚,舉世知名,許多生技製藥或食品企業,都有發酵生產乳酸菌的技術與能量。再加上眾多由歐美日韓進口的原料菌,您就知道為什麼市面上,益生菌產品會如此琳瑯滿目。

如此快速成長的益生菌產業,2011年五月卻受到塑化劑事件嚴重打擊。不僅只於益生菌產業,我國年產值近6000億元的食品產業,都受到無以倫比的沉重打擊,重挫消費者信心。
 
事件發生已近一年,我們回頭來審視檢討。塑化劑是加在起雲劑裏,起雲劑則是經常加在運動飲料,果汁,果醬,斌麒麟中,用以避免油水分離,或混合物沉澱,增加飲料白霧感及濃稠感的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劑,通常由阿拉伯膠、乳化劑、葵花油、棕櫚油等多種食品添加物混合製成。在食品中使用起雲劑是大家公認必要的,安全的,而且合法的。
 
我國食品產業一年大約要使用五千萬元的起雲劑,產業講專業分工,所以自然有起雲劑專業製造廠商存在,我們的食品企業也長期信任這些專業廠商,長期向他們採購起雲劑,習慣性地運用在自己的產品中。問題就出在於其中有兩家起雲劑專業製造廠商(昱伸、賓漢),為了降低自己的成本,為了使自己製造的起雲劑效果更佳,賣得更好,賺得更多,竟然不使用合法安全的天然乳化劑,而使用塑膠工業中用來調節塑膠軟硬度用的塑化劑,而且已經使用多年。於是乎,如果不是一位細心的技術員鍥而不捨的追蹤查究分析圖譜上的一個未知物質,這些食品廠商將仍然繼續使用這兩家專業廠商所提供的「優質」起雲劑。
 
為什麼會波及到益生菌產品呢?因為多數的益生菌產品,除了益生菌外,必須添加水果粉、優格粉等輔原料,來調味或提高菌株安定性,而製造這些輔原料時,必須用到起雲劑,於是如果買到用了塑化劑的起雲劑,自然就受到波及。 

  • 消費者應該如何面對這場塑化劑風波呢?

    在事件發生後,乳酸菌協會、食品科學會、營養學會等六個學會在2011年6月9日即召開記者會,提出“三要一不”的呼籲,“三要”是希望政府積極推動專業證照、履歷制度、以及強化檢驗室資源與稽查,“一不”則是呼籲消費者不要有錯誤觀念。哪些觀念是錯誤觀念呢?去年七月號的遠見雜誌登了篇「淺媒體時代的塑化式新聞」,指出膚淺的媒體報導對民眾洗腦效果的可怕。媒體報導經常是一窩蜂式,渲染誇大,食品安全很重要,食品中發現塑化劑很要不得,但是不要過度自己嚇自己,或者說不要被媒體牽著鼻子走。

在記者會中,食品科學會陳陸宏理事長苦口婆心地分析:「對於塑化劑每日容許量的標準,世界衛生組織訂為1.5毫克,歐盟則訂為3毫克,若每天吃的量在3或1.5毫克以下,終生都不會有危險。」假設一種一包有兩克的益生菌產品,驗出有10ppm的塑化劑,代表一包僅含有0.02毫克的塑化劑,也就是說每天要吃75包才會到達世界衛生組織所訂1.5毫克的容許標準,而且即使曾攝取到塑化劑,在正常飲食情況下,2天左右也會完全排出,不會在體內累積。所以專家學者才會一起站出來呼籲,希望消費者不必過於恐慌,不要受媒體洗腦,而自己嚇自己。
 
食品安全確實重要,所以專家學者也呼籲食品產業要吸取教訓,在購入原料,不論是食品原料、副原料或是食品添加物,對所有原料的成分內容,務必充分瞭解,只有追根究底,才能避免不確定的風險,呼籲政府要投入更多資源,重視源頭管制,對消費大眾,我們的呼籲則是平時更要減少塑膠製品與食物的直接接觸。不少民眾以為塑膠袋、保鮮膜、塑膠碗盤,只要別裝熱湯、熱食就不會溶出有害物質,事實上,塑化劑屬於親脂性的物質,只要碰到油脂就容易溶出,而塑膠袋耐熱度也僅約60度。以外食族為例,外帶一碗塑膠袋裝的湯麵所攝入的塑化劑恐怕更危險。尤其是在需要加熱的過程中,建議多利用金屬、陶磁或玻璃等容器,全力減少使用各類塑膠製品,也可對環保盡一分心力。

至於益生菌,在台灣已擁有世界級的益生菌研發競爭力及產業成熟度,十年來,世界各地研究人員在各大醫學期刊上發表超過5700篇紮實細密的相關論文,清楚表明腸道菌與益生菌研究早有重大突破,包括:認可腸道菌是人體必要器官之一、腸道菌與中樞神經可以直接互相調控,以及益生菌確實能夠躲過胃酸膽鹽撲殺,直抵腸道打敗壞菌…等。我國對益生菌「提升一般健康」的概念甚至已高過「加強抵抗力」及「提升免疫力」這類概念了,意味著我們已充份認知到益生菌保健機能的全面性。因此在益生菌的補充上「使用上必須建立在健康生活型態的基礎上」,例如:多一點運動、多一點睡眠,多一點蔬果糙米,並且「天天補充,慎選產品,細讀標籤,注意保存,加強知識,別忘益生菌!」就能做好腸道保健。

蔡英傑
  • 學者專家 蔡英傑

    日本東京大學農學博士,現任國立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學教授,
    中華本草芳香保健協會理事長,台灣乳酸菌協會常務理事,以及多家企業生技公司顧問。

  • 經歷

    曾任:陽明大學生化所所長、醫學系生化科主任、東京大學生物科技系客座教授,
    教育部生技教育資源中心主任、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委員。
    創設台灣乳酸菌協會,擔任第一、二屆理事長,
    參與創設亞洲乳酸菌學會聯盟,且擔任第二、三屆會長,
    籌辦主持第二屆 (台北,2003年),第四屆 (上海,2007年)
    及第五屆(新加坡,2009年) 亞洲乳酸菌大會。
    發起且主持「腸道健康公益宣導活動」(2004~2006年),
    2009年與中國食品科技學會及中國蒙牛公司發起「腸道關愛公益活動」,擔任形象代言人。
    創設中華本草芳香保健協會,且擔任第一屆理事長。

  • 著作

    《你不能沒腸識:頑固教授的24個腸道保健祕訣》(2006年出版)
    《腸道內經(便便博士的順暢哲學)》(2009年出版,簡體字書)
    《腸命百歲-腸道權威最新長齡保健大典》(2010年出版)
    《腸命百歲2-益生菌讓你不生病》(2012年出版)

最近瀏覽

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