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瞭解/接納自己的情緒
清明,是紀念離開親人的季節,近日門診不少原本穩定的患者,情緒突然跌到低谷,就是因著想念逝去的親友。
當所愛的人離開了,我們要如何「走出來」?尤其在全家團圓時,怎樣才能不觸景傷情?每個人哀悼的方式、時間不同,也沒有一定什麼方式好,但提供一些基本的原則,希望能協助你更健康的哀悼逝去的親友。 -
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情?
1.瞭解/接納自己的情緒。對於重要親友的離開感到不捨、思念、會難過、甚至生氣,都是很自然的反應,不需要刻意表現堅強,即使在外因為工作等現實因素無法一直都自在表達情緒,至少自己獨處時,要能真實地面對自己的感受。「哀悼」是個面對失去後重新找到新的生活平衡的過程。假裝沒有感覺就像把傷口蓋起來,表面看來沒事,只怕底下發炎越來越嚴重。接納自己真實的情感才能從傷慟中復原。
2.避免完全的自我孤立、也不要讓自己被忙不完的聚會累壞了。一個人的時間有助於沈澱心情,整理一下自己的思念,但完全的孤立則會加重孤單感;用不停的活動去痲痹自己也非佳策,哀悼時常常會覺得體力、興致都不如以前,體力的消耗不要超過自己的極限。
3.與瞭解&接納自己的親友相處。人都渴望自己「被聽懂」,仍在哀悼的人更需要有人理解他的思念,而不是一味的叫他「想開點」,這時多和能夠支持你的朋友相處。
4.表達自己的情緒。說,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此外,繪畫、音樂、寫作....等都是很健康的哀悼方式。有個患者在照顧她長大的爺爺過世後,把爺爺心愛的盆栽搬過來繼續照顧,看著生命在手中發芽茁壯,彷彿延續了祖孫間的愛。
-
如何協助親人調適心情?
1.瞭解/接納自己的情緒。對於重要親友的離開感到不捨、思念、會難過、甚至生氣,都是很自然的反應,不需要刻意表現堅強,即使在外因為工作等現實因素無法一直都自在表達情緒,至少自己獨處時,要能真實地面對自己的感受。「哀悼」是個面對失去後重新找到新的生活平衡的過程。假裝沒有感覺就像把傷口蓋起來,表面看來沒事,只怕底下發炎越來越嚴重。接納自己真實的情感才能從傷慟中復原。
2. 若是家人聚在一起,可分享大家對逝者的回憶,快樂的、好笑的、甚至傷心的故事時都好,不要假裝沒這回事、不提這個人,反倒要留個空間來懷念離開的家人。若有家人不願意公開地分享他的感受,也不要勉強。
3.一起整理些他的照片或遺物,同時分享彼此的回憶。
4.若以往逝者為大家過年相聚的中心,他的離開會讓這個相聚的傳統變得很不同,放下要維持完全相同感受的期待,甚至發展出來新的過年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