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人的快樂處方箋,中年不卡關

2018/01/26(五)

體能衰退、中年失業或投資失利……中年一定就是樂不抵苦嗎?
專家分享如何找到快樂。
 
快樂難以言喻,卻人人想要;不論是花錢學習大笑、找人諮商,甚而求神問卜,為的就是得到快樂。
 
熱戀中的人兒為何淋雨散步都不感冒?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幸福家庭促進協會理事長彭懷真解釋說,是因為他們體內分泌令人愉悅的荷爾蒙,使免疫力變好。
 
快樂荷爾蒙不僅止於男女情愛,想得到快樂還有更多方法,專家、學者提出了能引起快樂的普世原則,格外適合閱歷豐富的中年級生。
 
「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句話在研究中被證實。英國倫敦生物醫學中心(BioMed Central)旗下《生物醫學公共衛生期刊(BMC Public Health)》刊登的研究顯示,志工因病死亡的機率比非志工者降低20%、比較不憂鬱,對生活的整體滿意度也較高,換言之,當志工的人比較快樂。
 
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而不如意常是指不如己意,若能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挪開,專注於幫助他人,不如意的問題似乎可以消失。
 
台中市生命線協會的志工大多超過五、六十歲,他們本著愛心從事助人的工作,「如果你也能這樣做,你的人生會非常快樂,」台中市生命線協會總幹事丁振嘉指出。
 

  • 找到能引起「心流」的事物

    工作久了難免有時覺得倦怠,但如果能重新找回工作中吸引自己的地方,引發「心流(flow)」的經驗,也就是忘我的經驗,有助於找到快樂。
     
    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張婉菁解釋,當你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完全忘了時間的存在,很享受那個過程,想再回到那個狀態裡面,就是心流的體驗。
     
    前提是事情的挑戰與自身的能力相當。「當一件事情跟我的能力相當,就容易引起心流的經驗。如果這件事情太難做不到,就會引發焦慮;如果事情太簡單,能力高過很多,我又會覺得很無聊」張婉菁說。
     
    找到能引起心流的事物,會帶出其他的快樂要素,如成就感、自信心。所從事的事情若與自己的能力相當,便容易獲致成就感,而成就感較多,自信心也會增加。

  • 把壞事換個方向思考

    凡事往好的方向想,是樂觀的具體行動。樂觀的人認為失敗是一時的,假以時日就能克服,悲觀的人則歸咎於自己,「我就是做不好,每次都會把事情搞砸」。
     
    張老師基金會執行長林聯章說:「你可以往左看,也可以往右看,事情有很多的面向,端看你要如何解讀?」
     
    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任許正典稱之為「逆向思考」,意思是不用單一面向看事情,可以反過來看,「去做跟不快樂相反的事」。
     
    比如「一哭二鬧三上吊」,你就把它轉換過來,哭變成笑,鬧改成問(保持好奇心),三就是做開心的事,變成一笑二問三開心。

  • 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美國哈佛大學一個為期75年的研究發現,人們與他人的連結愈好就愈快樂,且愈長壽。朋友的多寡不是重點,重要的是關係的品質,「Facebook上常看到朋友幾百人、上千人,其實這不能代表什麼」張婉菁說。
     
    她特別提到,50歲以後的人際關係會影響人們健康狀況,甚至膽固醇的高低。50歲時對人際關係較滿意的人,他們在80歲也會是較健康的一群。
     
    想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進而較為快樂,可以從3個方面著手:
    不要計較
    與人相處總有看不慣之時,許多事情看開一點,丁振嘉認為:「計較太多你會很煩惱,把這些事看得很平常就好。」所以俗話說:「做人不要計較,也不要比較,晚上才好睡覺。」
     
    別強迫他人聽話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易隆表示,良好的溝通是和諧人際關係的基礎,與人對話、相處,「不要強迫對方一定要聽你的,過度控制會使對方虛應故事,不跟你溝通、不講真話。」
     
    不要塑造敵人 與人溝通,以善為出發點,不要用批評的方式,更別使用刺激性的言語,可避免樹敵。
     
    誠如楊定一博士所說,快樂就在我們裡面,當你決定要快樂,就會快樂,因為放下憂慮與擔心,其餘就只有快樂。是嗎?今天就來試試看!

實踐篇|不同情況的快樂處方箋
外在環境的波動、身體的病痛,難免牽動我們的心。
不同狀況的中年人也有獨特的快樂處方箋,按時服用有助提升快樂感。
 
快樂處方箋1:給身體有病痛的人
「身體有病痛時,情緒的轉換很重要,你沒有辦法改變病來的事實,就要接受它」林聯章說。
 
接受之後,可逆向思考身體的病痛。許正典建議,這時可以告訴自己:「還好在中年就出現,如果年紀更大才發生,身體的病痛可能更嚴重。」
 
再做一些逆行性活動,扭轉病痛,比如過去不吃蔬果就改為多吃,不運動就要運動,使病痛成為改善健康的驅動力。
 
轉移注意力也可讓人在有病痛時,減少不快樂感。許正典以坐骨神經痛為例,專心進行一些工作,可有效轉移疼痛的注意力,儘管事情做完還是會痛,到時再做舒展身心的活動就好。
 
他提醒,有病治病、轉移注意力之餘,切勿「每天誠惶誠恐,我是不是得了什麼怪病,是不是怎麼樣?愈緊張、愈害怕會愈不快樂。」
 
快樂處方箋2:給中年失業、工作遇瓶頸的人
過去在職場上都打順風球,到了中年工作卻遭遇瓶頸,甚至突然失業,怎麼快樂得起來?換個角度想,就不容易陷入愁苦的情緒。
 
沉澱心,不沉溺於自責
如果是遇到裁員,許正典表示,要先沉澱找出原因,想想「為何老天突然來這個東西,可能身體有一些警訊,或有一些累積的東西不自覺。」,或許這正是上天要你休息的暗示。
 
失業是案子的結束,繼續創造自己的價值
歌手起家、因社服工作而接觸心靈探討的賴佩霞始終從事自由業,對於沒有工作這件事看得很開。「我可以說是一直被裁員,一個案子做完,就被裁員,然後去休息」她說,繼續創造自己的價值才是重點。
 
中年失業如何減少鬱卒?
專研職場心理健康的張婉菁曾針對失業者進行研究,她以剝奪理論(deprivation theory)檢視失業者與工作者的差別,進一步提出失業者如何保持愉快心境的6個解方。
 
● 檢視財務
失業使身心健康驟降的時間點大約是在兩年後,前1~6個月有無工作對健康沒有太大差別,因此及早進行財務檢視,規劃沒有收入時金錢應如何支配,可減少焦慮。
 
● 維持正常作息
上班時,每天有固定的工作時間,失業久了精神容易恍惚,於是維持工作時的時間結構便很重要。「找一些能讓自己快樂、能力相當的活動,從自己過去的經驗思考:什麼是我現在反而有一點點時間可以去做的事?」張婉菁建議,藉由這些事情保持正常的作息。
 
● 維持與他人的互動
儘量與他人保持聯繫,避免離群索居宅在家中,不但可紓緩失業的壓力,與他人交流的同時,也可能找到下一份工作。
 
● 尋找群體目標
工作者有團隊的群體目標,會與他人共同努力,一旦失業這些目標消失,人也因而消沉。我們可以去找社區、團體,一起為了一個目標去努力,這也會讓人變得更有重心、更快樂。
 
● 把自己的價值跟名片做切割
從失業那一刻起,名片就不能用了,但人們對社會地位又常抱持一定的看法。「所以能做的就是去思考:我的人生除工作以外的價值是什麼,進而了解在工作之外,我還是可以對社會很有貢獻」。
 
● 參與有意義的活動
趁著沒工作的時間參與能助益他人的活動,如擔任義工、從事社區服務,便會發現自己的人生還是能對他人有所幫助,找到人生的意義感就能快樂起來。

快樂處方箋3:給經歷子女衝撞、空巢期的中年父母
由於腦部及荷爾蒙的變化,青少年有時較為衝動,也太有主見,不如小時候聽話,如果大人自己又經歷更年期,與孩子之間的互動也令人頭痛起來。
 
遭遇此類問題並非無解,以下方式可解開打結的親子關係:
●  耐住性子
「不要因為工作壓力很大,就說『煩啊,不要來吵我。』要耐著性子聽他們要說什麼,」許正典提醒。「子女還會來頂撞我,表示他們對我還是有期待,不然他就不理我,把我當空氣、當家具」。
真的忍不住時,他建議:「耳朵『業障』不要太重,左耳進就右耳出,讓子女能儘量抒發出來。」
 
●  聆聽
將已經有自己想法的青少年子女當成朋友溝通,可減少摩擦,自己跟孩子也比較快樂。丁振嘉說:「你跟朋友溝通有時候也會有差異,你卻不會覺得朋友衝撞,為何不把你的兒子、女兒當成朋友看待?就不會有他們是在頂撞的想法」。
 
當丁振嘉跟子女意見相左時,會先聽孩子說完,接著問他為什麼會如此想。「他會說,爸爸,我是從這方面、這個角度來看的......。很可能你認為是錯的事,有一天你發現他是對的。」
 
●  詢問
聆聽子女願意表達的內心問題後,可以去問他們這樣的困擾已經多久了,但不要質問。
 
●  敞開心房
這裡指的是敞開自己的心房,而不是要求子女敞開心房。「如果你只是一昧說『都是上網害的』,就把溝通的管道又壓下去了」許正典說。
 
如果不快樂源自於兒女搬出去住的失落感,空巢期也是開拓自己的視野,找尋第二人生的好時機。「割斷臍帶,讓子女成為真正的自己」丁振嘉說,而你自己則需要踏出家庭,再學習、再投入、再服務,將原本的自己找回來。

本文轉載自康健雜誌2017.03月號

編輯部
  • 老行家 編輯部

最近瀏覽

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