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約一起開始健康的生活,這樣老了才有伴不孤單
中國歷史或小說裡有許多有趣的故事:一堆妖精追著想吃唐三藏、秦始皇勞師動眾地派人遠渡尋找仙丹。這股追求長生不老的火延燒到現代,非但沒有消失,反而登大堂成為科學家著力的研究重點,前一陣子聽說俄羅斯吹起一陣注射幹細胞抗老的風潮,雖然一劑動輒百萬,還未獲得大型研究証實有效,甚至可能致癌,趨之若鶩的人卻不少。看來不論古今中外,長生不老一直是大家想追求的。究竟衰老是為什麼?又有什麼因素決定了我們的壽命或健康?是天生下來注定的嗎?還是我們可能用方法減緩衰老的過程嗎?除了靠醫美的技術讓自己看起來永遠青春外,其實有些經過科學証實的方式,雖然無法讓人長生不老,倒也可以延年益壽,不令人意外的,這些也和預防老年癡呆的方式相去不遠:
1.體重控制:
A.若每天減少253kcal的熱量攝取,死亡率可降低30%,這樣的熱量少喝杯珍珠奶茶就有啦。
B.還不能等到老了才開始控制體重哦!研究指出若青少年在14歲時過重,將來成年後有糖尿病的機會是別人的兩倍,避免糖尿病等於減少了2-4倍心血管疾病的機會。
C.BMI和死亡率呈現U型關係,BMI<18.5或≧25的死亡率都較高(就是不能太瘦或太胖啦!)。另外有個有趣的發現,在大於70歲的族群,BMI大於30的人反而比較長壽,這可不是要我們過了70歲就猛吃,吃到超過肥胖標準就會活久一點,而是代表若這麼胖還能活超過70歲,這些人的基因就是天賦異稟,可以活得很長哦!

2.基因還是挺重要的:
早在1934年,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就研究發現,百旬老人的子孫長壽的比率比較高,類似的結果在後續的研究也被多次證實。
3.母親的生育年紀:
若媽媽懷你時年紀小於25歲,你長壽的機會也較高。

4.飲食:
日本沖繩以長壽為名,平均壽命是81.2,活到百年以上的比率為十萬分之40,有幾個以沖繩和其它區域比較的研究發現,飲食可能為最重要的長壽因素,沖繩人的飲食含大量植物或海藻類食物,食肉量平均為美國人的1/3,而他們得到心臟病及因心臟病死亡的機會是美國人的1/5;失智症、大腸癌、卵巢癌的比率為1/2。
飲食的幾個原則:
A.地中海飲食:降低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極低密度膽固醇(兩個都是壞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增加高密度膽固醇(好膽固醇);降低代謝症候群的可能;減輕體重、降低體脂率;減少老人疼痛的比率;減少關節腫脹的可能性;改善生活品質。
B.每天1~2杯茶有保護心臟的功效,但若加入牛奶,此功效就會降低。
C.汽水類飲料,無論是原味或低熱量的,長期飲用會增加糖尿病、心臟病可能性、增加血壓、腰圍變寬。

D.每週攝取超過12盎司的紅肉(340克約1.5倍大雞排的份量)會增加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若烤肉溫度控制在400F下較不易引發癌症。
E.多吃紫色食物:如藍莓、紅葡萄等富含多酚的水果或適量(250cc)的紅酒,有預防阿茲海默症、保護智力的效果。

5.心情:
A.慢性壓力會減少壽命4-8年。
B.若以正面態度面對生活,整體健康指數增加。
C.自我督促的態度追求自我實現,挑戰新的目標的人,
減少高達89%的阿茲海默症的可能性。
6.教育:
超過12年教育的族群比12年以下的族群平均可以多活18個月(看來12年國教有些附加價值)。
7.運動:
每天30分鐘走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8.保持活躍、動腦動身體:
在北義大利有個地區Treviso也是個長壽的城市,超過70歲的人佔17%,研究發現這裡的人若認知功能較好,或日常生活功能維持獨立(包括自己盥洗、上下床等基本功能),就可以活得比較久。

我在醫院看高齡門診,發現現在老人家動輒就是活上80、90歲,一來可見我們社會老人的比例挺高,二來也看出來大家愈活愈長!他們對於活的長未必有多得意,倒是常聽他們在開心地分享自己的牙齒很少蛀牙、身體還有多柔軟、頭腦可以記多少電話號碼,可見“長生”未必是我們想追求的重點,而是希望活著的時候有健康的身體頭腦(當然更好是有青春不老的臉蛋...呵呵!)。而這些科學證明有效的方法不貴也不難,與其妄想哪天科學發明速成的長生不老藥(若真發明出來大概也輪不到我們這些小人物吃),還不如實際些,從現在就開始照顧自己的身心靈,規律的作息、飲食、運動,最好還找些年紀相近的朋友,相約一起開始健康的生活,這樣老了才有伴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