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泉與健康

2010/07/23(五)

自古以來,人類追求健康常透過大自然的洗禮,充分使用自然資源來達其目的。近年來由於生活品質提升及週休二日的實施,國人對於健康養生之需求日增。而台灣擁有豐富的溫泉資源,多樣的生態環境及良好的醫療水準,加上可以輕易享受溫泉休閒活動,所以,利用溫泉作為休閒療養之民眾驟增,溫泉療法也因應而生。溫泉療法在18世紀前即廣泛流傳歐洲各地,一直到18世紀後,才逐漸在其他國家盛行,而溫泉療法是以溫泉利用為主的治療方式,保養者到溫泉地藉由溫泉浴或飲泉,配合當地自然環境(海洋、高山、森林)的氣候、地形、食物、藥物及物理療法等保健方式,作為休養、療養、健康促進和預防各種疾病之用。


 
  • 溫泉療法目前在世界許多先進國家證實有療效,且已發展出完善的環境

    如日本有溫泉醫院、溫泉利用型健康增進設施,德國有溫泉保養地,其他歐洲國家(法國、奧地利、冰島等)及中東國家(土耳其等)等地區,則有溫泉休憩區、溫泉健康休憩區等設施。其中日本的溫泉醫院和德國的溫泉保養地,皆已將溫泉理療列入醫療保險項目。

    溫泉療法的目的可歸納為預防醫學、復健及治療慢性疾病三部分。在預防醫學方面,可藉由溫泉療法來達到教育、指導、體驗積極健康促進的方法,並去除生活習慣造成疾病的危險因子,了解預防的重要,對於疾病能夠早期發現並早期治療;將溫泉療法運用於復健方面可提高身體對運動負荷的適應能力、增加精神狀況的適應能力及紓解工作、家庭等社會壓力;在慢性疾病方面的益處,則包括改善身體的反應力及免疫力,改善受損的機能,增加健康的機能,並減少藥物治療用量及治療時間,指導及訓練對疾患適合之治療方式,預防因緊張過度與疾病引起的不適,並增進生活品質。

  • 溫泉療法的原理

    1) 水的靜水壓、浮力、黏性、摩擦抵抗等物理作用。
    (2) 溫熱(溫度) 作用。
    (3) 含有成分之化學、藥理作用(泉質效益)。
    (4) 綜合性生物體調節作用,以促進身心靈之健康。

    靜水壓力有助於改善末梢血液循環和增加回心血量,亦可有效抑制發炎反應,並促進傷口癒合。另外靜水壓對肺部的換氣功能具增強與訓練的功效(如游泳)。此外,還可增強呼吸的通風效率,改善肺氣腫與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

    水的浮力減少重力作用,浸泡至腰部可減輕重量約50-60%,至胸部可減輕約70-85%,至頸部可減輕約90%,可對於大腿、腰部、腹部或背部等抗重力肌群,獲得舒緩作用,並可降低肌肉緊張度約11-35%。也提供更有效率的全身鬆弛效果,能減少脊椎及關節的體重承受,適合各種關節疾病者、脊椎受傷者、肥胖者或不良於站立行動者的水中復健工作。

    溫泉療養之所以有功效,是因為水有吸附黏稠特性而產生摩擦抵抗力,對於肌力的維持、增強具有效果,提供更佳肌耐力訓練模式。人體於水中較空氣中承受800倍的抵抗力,在移動時會消耗大量能量。在及腰的水位進行活動,其對於關節的負擔僅存2成左右。同時也降低關節活動速率,減少關節腔發炎或受損機會。同時亦提供支撐身體的安定性,而浮力亦可避免跌倒情況發生。難怪乎溫泉療養日受歡迎。

    國內有些溫泉水療會館提供三溫暖(SPA),是因水具溫和的熱傳導作用,藉由水溫的變化也可有效調節自律神經系統(ANS) 的穩定性。三溫暖(Sauna bath) 則是利用交替浸泡冷熱水中,對皮膚自律神經回饋後,所產生的自律平衡現象,有助於舒解壓力。溫熱作用會促使流汗,使體內水分流失讓血液變濃稠,血液黏度的變化會因入浴溫度及深度有所不同,42℃全身浴會使血液黏度明顯上昇。溫熱具鎮痛作用、改善末梢循環、增加肌腱組織伸展性等效果,故可擴大關節可活動範圍,提升活動承受度。對於關節炎等疼痛性疾患具有療效。

  • 因入浴所帶來的溫度改變,對人體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當泡湯水溫設定在無感溫浴到微溫浴(35-39℃) 時,會剌激活化副交感神經,同時降低交感神經的興奮狀態,此時心跳速率、血壓、胃腸蠕動皆能得到緩解,加上肌肉放鬆,對人體產生鎮靜效果,能達到全身最佳的放鬆作用,對精神疾病者有良好理療效果,最適合高血壓、心臟病、腦中風等後遺症患者,晚上泡湯後有助於睡眠。高溫浴(43-45℃)使交感神經系統亢奮,會對人體產生刺激和興奮效果,其中對心臟、血管等循環器官有高度影響,使精神或肉體產生活動性的狀態,能減輕疼痛、舒緩肌肉及肌腱等攣縮。同時會消耗大量能量。水溫在42℃浸泡20分鐘,可消耗300卡路里。冷水浴則是與高溫浴相同,對精神或肉體帶來壓力,故亦會消耗大量能量。因此,降低或增高泡湯水溫,會逐漸興奮交感神經活性,有提神效果,故其水溫較適合白天泡湯。

    溫泉所含的化學成分因其所含主成分的不同,而具不同的效果。大部分的物質均沈澱在皮膚上,經吸收可滲透入內臟,使皮膚血管擴張,改變皮膚的接受器,改變生物氧化作用,亦改變皮膚的酸鹼度,故其具吸收、沈澱及清除作用,其化學物質可刺激自律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系統。

    因溫泉地環境、溫泉浴、運動等刺激,使生物體的中樞神經系統、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及免疫系統產生非特異的反應,使身體機能改變,並強化抵抗性與自體防禦機能,使已罹病的機能正常化。此作用並非使特定因子產生特定反應,故稱為綜合性生物體調節作用。一般機能產生調節所需的作用時間約為3~4週,期間過長反而會因身體呈現習慣而停滯。溫泉療法的核心為反覆的浸浴溫泉水的刺激、自然環境(因轉換環境所帶來的放鬆效果)、運動、物理療法等,給予身體綜合性的刺激,引發並強化自身的自然治癒能力。

    溫泉資源應用於健康促進及醫療保健領域,在世界各地已十分廣泛,台灣於民國92年6月3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溫泉法」,94年7月1日行政院頒布施行,(其中「總則」的第一條也開宗明義地指出,「為保育及永續利用溫泉,提供輔助復健養生之場所,促進國民健康與發展觀光事業,增進公共福祉,特制定本法」。)可見溫泉療法已漸受重視。本人因在學校教授「溫泉科學」之故,因此,有機會帶家人及學生探索台灣野溪溫泉,饒富教育性與趣味。也樂見國人漸有溫泉療法之概念,盼望透過了解溫泉的健康效益,才能在旅遊休閒之餘享受溫泉,泡得健康。

許承先
  • 學者專家 許承先

    現任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 旅遊健康研究所所長

  • 經歷

    學歷:國立陽明大學 生物化學研究所博士
    專長:溫泉科學、溫泉水質檢測、精油與芳香療法、
    生物化學、生物技術、酵素工程、環境教育

最近瀏覽

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