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的預防與治療

2023/01/27(五)

骨質疏鬆常見的定義指因骨質減少導致骨骼內微細結構的改變,這種改變通常導致骨骼抗壓性減少,進而增加骨折發生機率。

骨質疏鬆症初期通常是沒有症狀的,等到發生症狀,往往就是骨折,常見的骨折就是脊柱體壓迫性骨折及髖部的骨折。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所訂定的骨質密度標準,骨質密度檢查(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測定儀 DXA)的T值超過-1表
示骨質正常,T值介於-1至-2.5屬於骨質不足;如果T值小於-2.5,就可診斷為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發生骨折的危險因子,包括父母親曾患有因骨質疏鬆症引起的骨折、體重輕於同年齡的第二十五百分位、成年期的任何骨折、四十歲以前停經、生育年齡中曾有累積達二年以上的無經期者、使用一定量的類固醇累積六個月以上、失智症已有行動不便者、甲狀腺機能亢進一年以上者、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病史者、肝硬化患者、長期抽菸或喝酒者、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腎臟疾病患者等。
 

要預防骨折,除了骨骼的保健之外,同時也要注意其他的骨折危
險因子,包括保持患者肌肉的力量與協調   性、保持患者的平衡
感,減少使用可造成低血壓、低血糖、暈眩等危險情況的藥物,
減少環境障礙、矯正視力等,必要時患者可使用拐杖、行走輔助
器及髖關節保護墊等裝置。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表示,歐美與亞太各國針對尚
未發生骨折的骨質疏鬆症病人,甚至是未達骨質疏鬆標
準的病人(骨質不足),只要有高骨折風險疑慮,也同
意給予骨鬆藥物治療給付,希望在全球高齡化浪潮下,
積極避免骨折。
 



高骨折風險族群是指已確診骨鬆(T值低於-2.5)之停經後婦女,或透過「骨折風險評估工具」
(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 FRAX),預測髖關節骨折風險超過3%、全身骨折發生率超過20%的低骨量患者(T值介於-1~-2.5)。上述高骨折風險族群,除補充鈣、維他命D外,應開始考慮使用藥物治療。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及其說明」,國人1~3歲鈣質建議攝取量是500毫克,4~6歲是600毫克,7~9歲為800毫克,10~12歲是1000毫克,13~18歲是1200毫克,19歲以上成人一天至少要攝取1000毫克的鈣質(上限是2500毫克)才足夠。維生素D的主要功能是促進小腸吸收鈣、促進骨骼礦化、維持骨骼的健康,也可改善肌力、減少骨質流失,進而減少跌倒與骨折風險。
 
體內的膽固醇前驅物,經陽光照射,生成維生素D3前驅物,再經由肝臟代謝和腎臟活化成維生素D3,口服維生素D補充劑也是可行的。                  

















 
許庭毓
  • 骨科醫師 許庭毓

  • 經歷

    學/經歷
    中英醫療社團法人中英醫院
    骨科專科醫師
    骨科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 會員
    中華民國超音波學會 會員
    台灣人工關節教育學會 會員
    馬偕紀念醫院 骨科醫師
    陽明大學醫學系
    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 會員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 會員
    中華民國超音波學會 會員
    台灣人工關節教育學會 會員

    專長項目
    一般骨科骨折外傷
    人工關節置換
    脊椎病變,神經減壓手術
    拇趾外翻矯正
    板機指,腕隧道症候群
    網球肘,高爾夫球肘
    運動傷害,韌帶重建
    再生醫療
    關節韌帶疼痛治療、免開刀關節療法
    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

最近瀏覽

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