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凝神的藝術之旅 關於池農深的創作

2016/01/22(五)

  • 關於池農深的創作

    撰文|李依依

     
    畫面另一頭的世界是純淨的,是寂靜的,是沉澱的。畫面另一頭的世界是藝術家池農深所見的孟都希娜(Mendocino)景致,在這個位於加州北部的小鎮,池農深度過了半年的自由創作時光,隨身輕便地帶了創作所需的基本工具:鉛筆、毛筆、墨汁、紙張,在那裡展開一段靜心凝神的藝術創作之旅。池農深寫到:「每天除了看書、練功、打坐,就是散步、觀海、走山。那裡的景色實在太好,好的讓人無從下筆。有一個現象讓我觸動的是,每到黃昏向晚時,會看到不同向著海邊急駛的車子、人影。」孟都希娜的山水沉澱了池農深長年旅居紐約的都會心境,讓她在創作上重拾筆墨之趣,並在繪畫中找回生命的正向能量。
     
    2015年春,睽違已久的個展「從容住」終於在采泥藝術呈現出來,除了上述的最新系列——「孟都希娜的風景」之外,池農深還特地挑選了另兩個系列,分別是「凝神虛白」以及「佛蒙特冬之旅」,透過這三項紙上作品系列,再次梳理自我的創作歷程,重新檢視因藝術而豐富的生命旅途,亦帶給觀者一份澄澈的創作情感。

    色調較為冷冽、以抽象線條為主體的「凝神虛白」系列,是池農深創作於90年代旅居柏林時期的作品,她以攝影、腐蝕與直刻的方式製作銅版畫,追求「東方的詩意,西方的技法」,畫面背後的精神意想更與王維詩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產生連結,在此時期,池農深正面臨到種種的文化衝擊,包括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文化差異與認同,對原本認定的文化價值體系進行反思與質疑,在精神上所遭遇的挫折感,終在創作中獲得宣洩,卯足了勁投入創作,導致長期與化學物品密集接觸,造成了身體上的傷害,促使她開始學習打坐、練氣功來調養身體。後受到位於紐約的版畫工作室之邀,她開始往返柏林、紐約兩地,紐約的活力、多元與包容,讓她決定離開柏林轉而定居紐約。

身處歐洲,自然會思念台灣;但當池農深遷居紐約後,反倒開始思念起柏林。在德國的求學經歷,以及受到德國哲學文化等各方面思想的影響,一股理性、嚴謹的「德國精神」潛藏在池農深的作品中。移居紐約後,她前往佛蒙特(Vermont)進行駐村項目,與五十多位藝術家共同度過一個冬季,潔白雪景將喧囂覆蓋,讓低潮退去,人的狀態回歸平衡,創作也隨之透澈。「佛蒙特的冬之旅」系列中,既可感受到那股德國精神的延續,同時畫面卻也從紛亂的思緒反射,轉成沉澱的乾淨意象,線條更趨規整,卻不至於剛硬絕對,體現出東方文化之輕柔與西方文化之理性的揉合。針對此次個展,雖多數「佛蒙特的冬之旅」系列作品已被收藏,仍難得可貴地將兩件尚未完成的作品繼續將它們畫完,並首次亮相於「從容住」展覽之中。
 
回到紐約後,池農深投入公共電視媒體的工作前後約有十年的時間,關注的不再是自我的藝術,而是擴大至社會、人權、中國信仰等議題,並長期透過電視、電影等影像媒體進行創作,比如2003年製作拍攝的《葉蕾蕾傳奇》紀錄片便榮獲了第51屆哥倫布國際電影電視節銅牌獎。

 

過去,池農深的作品從沒有人物出現,直到2008年,她的油畫中開始出現人物,接續的一些創作中皆不乏人物的描繪,比如「書寫肖像」系列,畫下每一位來家裡的人物,包括朋友、郵差等人,人物的個性加上當天繪畫時的心境,成為文件紀錄般的圖象日記。回到最近期的「孟都希娜的風景」系列,水墨風景中可見打坐的人、散步的人、看海的人⋯⋯,這些由黑墨所勾繪的人物形象,在淡雅的墨色景致裡,突顯出個體生存狀態的孤獨感,但畫面絲毫未沾染憂傷氛圍,而是充滿一股豁達淡定的沉靜感,人在哪裡,心,就在哪裡。

畫冊最後,附上了一首蓋瑞.史耐德(Gary Snyder)的詩句〈仿陶潛〉:「邁邁時運,穆穆良朝。我要穿上靴子與牛仔褲。爬越塔馬皮耶斯山。海岸邊霧在盤繞,盤繞一小時,而後散開。風起了,起自海上。吹過春草之秋。」東西方所共通的精神底蘊,找回人在自然的自在感受,透過池農深的作品,悠然聽聞大自然的呼喚,不禁令人對畫面另一頭的世界,懷抱著無盡嚮往。

本文由FOCUS雜誌授權轉載

池農深
  • 名人專家 池農深

    藝術家
    生於台灣桃園,留學美、德,目前定居紐約,
    除從事專業繪畫創作外,從事雜誌藝術指導、舞台設計、
    版畫教師、雜誌作家、公共藝術並且拍攝紀錄片,
    其中,2003年製作拍攝的《葉蕾蕾傳奇》紀錄片,更榮獲第51屆哥倫布國際電影電視節銅牌獎。
    二十多年來,展覽、作品、文字、影像無數,並以藝術生活觀察家的角色自居。

最近瀏覽

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