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黑夜 談如何走出失去另一半的痛

2016/01/22(五)

身心科門診常見到失去另一半的男性女性,可能是分手、有的是離婚、或另一半過世,無論年紀,失去另一半的他們不想起床、莫名的緊張、有人整天掛在網上偷看對方的臉書、更常聽到他們說看到讓想到他們另一半的人事物時,會突然覺得心裡一緊。最近中秋節,有個過去與遠距男友常常傳著月亮照片表示他們在同個天空下的年輕女生說,她根本不敢出門,免得看到月圓又會整晚睡不著。這些傷心的男女生不約而同的問我:有沒有什麼方法,讓他們馬上停止這種痛苦?有個小女生更問:有什麼方法可以完全抹去這個人的記憶?這樣就不會心痛了。

  • 心痛非想像、大腦在作怪

    失去的心痛、或胃裡打結的感覺並非文學描述而已,更非幻想,而是真實的身體感受。人類學家Helen Fisher對分手後的男女做腦部fMRI,發現當他們看到前任男女朋友的照片時,腦中的某些區域像是:島葉(insula)和前扣帶回(ant. cingulate cortex)變得比較活躍,而這些腦部區域的一部分功能就在管理我們對內臟疼痛的知覺、決定疼痛的強度,所以當我們失去另一半,感覺到的身體疼痛與肚子被打一拳的痛一樣真實。大腦的這些區塊同時也管理我們對快樂的追求(reward system),像是若吃過什麼好吃的,我們會想再多吃點,或是戀愛的感覺太美好,而想時時刻刻和對方膩在一起。而當我們失戀,就像嗜吃甜食的人在對抗面前美味的蛋糕,或是有菸癮的人在戒菸一樣的困難,許多戀人分分合合無數回正因為失去關係就像是戒癮一樣很難一次成功,但重新在一起雖然撫平分手當下的痛,並沒有改善兩人間的問題。
     
    好消息是,這些分手的男女在半年重做腦部fMRI,他們腦中亮起來的區塊的活躍強度大幅降低,也就是說,關於從失去的傷痛中復原,時間真的會沖淡一切,嗯,至少一大部分啦!

  • 大腦的記憶、學習、與情緒的行為反應

    清大腦科所有個實驗模擬學習的模式,看記憶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實驗中,當公果蠅靠近母果蠅一定距離時,就會被雷射(optogenetic techniques)打,經過幾次電擊的經驗,公果蠅就不敢太靠近母果蠅,是不是很像我們人類在關係中的學習?曾有個被背叛的年輕男生跟我說:「我不知道能不能再相信任何女人了?」的確,「痛的記憶」會影響我們之後的行為,我們因此學會保護自己,就像小朋友一旦被熱水壺燙到,他就會離熱水壺遠遠的。人與人之間也是如此,被背叛的人很難重新信任別人、心痛過的人也學會在親密關係中比較保護自己。受傷難免,然而渴望與人靠近卻是天性,傷心過後我們又該怎麼克服懼怕、重新享受關係中的信任與親密呢?
     
    哥倫比亞大學有個實驗發現,在腦部齒狀回(dentate gyrus)的顆粒細胞(granule cells)管理動物的經驗學習與焦慮情緒,用雷射打在已經學會對某些情境害怕的小老鼠的齒狀回背側,老鼠會忘記自己的不好經驗,若打在他們的齒狀回腹側,他們可以記得過去的學習,卻不會緊張害怕。若有天這種技術能用在人身上,或許人們能更義無反顧的愛,當受傷時就來打打雷射消除焦慮的情緒(看來不僅醫美用雷射了)。雖然目前我沒有這種用在果蠅或老鼠的技術,臨床上陪著我的個案們走過一段失落的旅程後,我看到他們展現韌性,比以前更亮眼的再出發。

  • 走過心痛的祕訣

    先生驟逝的安安問我:「什麼時候不會再心痛?」她說電視劇「欲望城市」中的凱莉說從傷心中復原的時間是兩人在一起的時間的1/2,安安很擔心結婚20年的她要10年才會感到好些。多久?我沒有答案,當我們很多年的時間與另一個人一起生活、分享夢想、計劃未來,所有的經驗都是「我們」一起累積的,當他/她離開的那一天起,要重新練習以「我」看這個世界真的不容易。幸好前述的腦科學研究帶給我們一些希望:
    1.時間會幫助沖淡這個心痛感
    2.像戒癮一樣,剛開始需要避免接觸到引起我們對前任癮頭的人事物,像是:收起讓你聯想到他的物品、避免經過一起去過的地方....。也像戒癮一樣,有人支持比一個人面對容易成功的多,不要一個人療傷。另外,戒癮需要一步步來,重新學會一個人也是,即使是每天能規律的作息、上班、願意與朋友出門,都是很棒的一小步。

心理學研究也發現:
1.「傷痛後的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有助於把負面的失落經驗變為正向的,尤其對於在兩人世界裡就忘了自我空間或學習的人,單身反而帶來許多新的可能性。透過「傷痛後的成長」,我們能重新建立朋友圈、保持活躍、學新的東西、建立一個人的健康生活,也讓人對於下段感情有更好的準備。
2.和專業人談談:透過與身心科醫師或諮商師討論,可以找到過去這段關係帶來的正面意義,也有助於重新認識自己。
 
心痛不是一種病,而是失去關係時必經的歷程,透過歷程我們學習。至於學到什麼,是更多地了解自己?還是因為心痛太可怕而從此麻木過生活?是用新的眼光探索世界、認識別人?還是為了不再受傷,選擇離群索居?失去,開啟了一個新的旅行、新的可能性,我們走到哪裡掌握在自己的選擇。

袁瑋
  • 身心內科醫師 袁瑋

    振興醫院銀光學苑主任
    振興醫院 身心內科 醫師

    專業訓練:
    .美國杜克大學醫院老年精神科臨床研究醫師
    .台灣精神科專科醫師, 精專字第1071號
    .挪威Haukeland University Hospital交換見習
    醫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住院總醫師
    .台大醫院 身心醫學照會訓練
    .「應用家庭重塑概念與轉化歷程於諮商治療」
    專業訓練
    .薩堤爾系統轉化治療模式專業訓練
    專長 :
    .老人精神醫學
    (失智症、老人憂鬱焦慮症、認知復健)
    .婦女相關之心身醫學
    (後更年期憂鬱症,經前症候群,產後憂鬱症等)
    .飲食疾患(暴食症與厭食症)
    .個別與團體心理治療

  • 經歷

    .台大EMBA105級國企組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畢業

最近瀏覽

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