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說「不」期的長輩

2015/09/25(五)

最近看了本有趣的漫畫-Roz Chast的『Can t we talk about something more pleasant』,令人會心一笑的內容描述她離家多年後回家照顧年長父母,面對固執的父母堅持用自己舊有卻造成困擾的方式過原本習慣的生活,與父母討論是否要住到銀髮族社區(assisted living)或「將來的事」要怎麼處理等尷尬又實際的場面,令我想到在看高齡身心門診有趣的景況。在門診常常要陪家屬演戲:說服身體有狀況卻不願看內外科的長輩去就醫、讓失智的長輩願意去日間照護或安養護中心、說服長輩請外籍看護工...等都是常上演的劇碼,因為有長期建立的醫病關係,長輩比較信任,大部分的演出都算成功。我也經常會遇到家屬來掛號是因為年長的父母有狀況卻不願意就醫,他們先來詢問說服就醫的方法,也提醒我改天遇到長輩時要婉轉的詢問,免得他們知道自己在看身心科。
 
這些成年子女常氣急敗壞地問:「老在唉身體不舒服,為什麼不願意去看醫生呢?」「聽都聽不見了,怎麼就是不用助聽器?」「明明一直頭暈摔跤,為何不肯帶拐杖?」讓有需要的長輩就醫吃藥、用拐杖助聽器、花錢請人、或為了照顧需求而搬家....這些都是成年子女在照顧父母時經常碰壁的議題,要如何說服長輩又不傷感情?以下提供一些常用的撇步參考:

  • 了解父母拒絕的原因

    自尊:無論是記憶減退或身體退化,長輩其實自己都有感覺,但或許自尊不容許他們承認需要幫助,而直接以否認態度面對。這時若不強調是去「求助」,而是透過方法讓他「有更好的生活」,可能覺得比較有面子。如:有位90歲老太太說自己好手好腳,總不願人照顧,但兒女擔心她跌倒,希望她請人在旁協助,就跟她說哪位鄰居阿姨(一位老太太,總認為過得很好的對象)請了人後,逛街買菜都有人提東西,煮東西也不用弄得一身油煙,只要指揮別人做就好,這時老太太感覺就不一樣了,因為不是她「需要幫助」而是「選擇更好的生活方式」。另外,若能讓長輩「有些」選擇權,如:哪些醫師可以選擇、住在哪些地方、或參與選擇照顧者的過程,可能接受度大些,因為當人感到有自主權時,比較容易接受,即使最初非他要的結果。
     
    不信任:左右鄰舍不好的經驗:「誰生病去醫院以後就沒再回來了」、「誰又遇到偷東西後逃跑的照顧者」總是流傳的特別快,長輩先入為主就拒絕了可能的幫助,這時若有長輩所信任的中間介紹人,可能是他們信任的哪位阿姨、教會牧師(或其他宗教領袖)、或長輩看了很久信任的醫師,他們說出來的建議一定比自己的小孩有力。或者在真正要提出建議前,就先佈局,說說別人正面的經驗。
     
    怕麻煩別人:許多長輩很貼心地怕成年子女有負擔就什麼都不說,卻反而讓他們更煩惱,這時說法就很重要,我都會跟長輩說,讓兒女服侍或出錢,是給兒女福氣,讓兒女積福,當然兒女自己的態度也很重要,真的這樣想,講出來的話才有力量。
     
    怕花錢:很多長輩為了省錢不願配助聽器或健檢,我聽過有趣的說法包括:「健保卡幾年沒用過,政府送的」、「抽獎抽到的」....說法很多,發揮創意吧!
     
    刻板印象:這在精神科最常遇到,因「憂鬱症」在上一代是很可怕的詞,「肖ㄟ」才會去看「精神科」,但許多長輩的確因為憂鬱症變得全身無力、不愛出門、記憶減退或全身痛,或者因為失智症產生妄想、幻覺、失眠,還真的需要精神科的治療。也有些長輩覺得,去住銀髮社區就是被小孩拋棄,是很丟臉的事。溝通時要避免「憂鬱」、「失智」、「養老院」這些敏感字眼,可以說是找醫師「問問怎樣可以睡好一點」、看「有沒有什麼補腦的辦法」,或者當新聞、名人有住到銀髮社區時,讓他們知道這是很「夯」的事情。

  • 利用機會

    有時再怎麼勸就是遇到阻力,不要急著要馬上解決,把想法提出來後讓時間醞釀,當有適當的機會(如:長輩受傷、跌倒時,朋友獨居卻出問題時)再提出討論。
     
    若是不願就診某些科,有時趁著因別的原因住院,請主治醫師會診需要看的科,也記得先跟醫師溝通。我經常接到這樣的要求,去會診時跟病人建立好關係後,再跟他們說自己是身心科,他們也就不覺得這麼可怕了。

  • 組成照顧「團隊」、而非單一照顧者

    先討論好確定全家人的態度一致,與長輩討論時甚至邀請重要他人
    (長輩信任的人)一起加入更有說服力。但要記得『就事論事,避開地雷』,當全家人聚在一起討論有壓力的 事時,經常過去的恩怨情仇會被扯出來(如:哪個小孩最受寵、誰最沒地位,做事有份、好處沒份....),然後就引發一場混亂後誰都沒有心情再討論重要的事了,準備好心情再用理性參與討論,回家後要怎麼發洩情緒等散場後再說。

  • 分享自己的感受

    「當你不願意請人清潔家裡時,我很擔心因為隨時都要害怕你跌倒」,長輩未必馬上改變主意,但分享自己的感覺比直接叫對方照自己的方式做較沒有指責的感覺,幾次之後可能說動長輩。
     
    英文俗語說“once an adult, twice a child”,意思是當人年長後,小孩脾氣常常又跑出來,就像2、3歲的小孩總愛說『不』來發揮自主權,長輩也用說『不』提醒他們的成年孩子,自己還在做主。提醒成年的晚輩:接受長輩有權利為自己做決定,即使是有點蠢的決定,只要不是太危險,以創意面對說不期的長輩、以幽默處理無法改變的狀況!也提醒邁入知天命的長輩:自己正在示範怎麼面對人人必經的年老過程,饒了您的孩子吧,有時大方接受孩子的好意正是為自己的健康負責。祝福大家都能「優雅地變老」!

袁瑋
  • 身心內科醫師 袁瑋

    振興醫院銀光學苑主任
    振興醫院 身心內科 醫師

    專業訓練:
    .美國杜克大學醫院老年精神科臨床研究醫師
    .台灣精神科專科醫師, 精專字第1071號
    .挪威Haukeland University Hospital交換見習
    醫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住院總醫師
    .台大醫院 身心醫學照會訓練
    .「應用家庭重塑概念與轉化歷程於諮商治療」
    專業訓練
    .薩堤爾系統轉化治療模式專業訓練
    專長 :
    .老人精神醫學
    (失智症、老人憂鬱焦慮症、認知復健)
    .婦女相關之心身醫學
    (後更年期憂鬱症,經前症候群,產後憂鬱症等)
    .飲食疾患(暴食症與厭食症)
    .個別與團體心理治療

  • 經歷

    .台大EMBA105級國企組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畢業

最近瀏覽

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