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電腦手產生

2013/04/19(五)

  • 「對的治療」,才不會花錢又傷身

    還記得網路上流傳著一張張民眾跨年搶拍101煙火的照片嗎?令人吃驚的是煙火下大家拿著智慧型手機產生一片燈海的奇景。的確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從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到智慧型手機,這些東西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工作、娛樂,很少人可以一天完全不用到這些高科技產品。然而要小心,長時間使用這些便利的產品時,影響肌肉骨骼健康的無形殺手也逐漸現身了。
                                    
    無形殺手的名字叫做「過度使用」及「姿勢不良」,長時間使用這些產品都避免不了這兩種情形的發生。大家一定很難想象,因為使用這些產品時,又不是出很大的力氣,而且常常只是動動手指,怎會有過度使用的狀態發生呢?在醫學上,「過度使用」的定義是泛指身體的一部分長時間且重複性的使用,尤其是指上肢,在這裡常會發生的例如「板機指」、「媽媽手」、「假性網球肘」、「關節炎」等;而「姿勢不良」的發生,通常是使用這些產品時往往都是很專心、很忘我、頭愈來愈往前(圖一)、手持續壓在滑鼠或鍵盤上等等,常會顯現的問題,例如「腕遂道症候群、肩部夾擠症候群、胸廓外出口症候群,甚至於五十肩或脊椎疼痛、手腳麻」等。
     
    如果要得到使用這些產品的好處,避免產生對我們身體的壞處,配合正確的使用方式及姿勢是絕對必須的;倘若真的產生症狀,本文也會讓大家略知一二,知道此時該找專業物理治療師或醫師解決問題。

本文即針對常發生在上肢的病症作介紹,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平時是否有類似的不舒適或不當的使用方式。

板機指
我們使用電腦時,常常會用手指在鍵盤上敲敲打打,或使用滑鼠時,食指及中指會做無數次敲擊,因此手指的不停彎曲、點擊容易使手指的彎曲肌肉群重覆用力,過度使用容易造成手指彎曲肌腱受傷發炎,進而產生肌腱上的結節,而造成“板機指”。若發現早晨起床時手指彎曲後無法順利伸直,需借外力或很用力才能將手指伸直,伸直時又像彈簧似的,在手掌鄰近手指處會有壓痛感或產生一顆結節,這是板機指的典型症狀。避免的方式,就是休息時讓手指做相反方向的動作(手指伸直)去平衡過量彎曲的動作。
 
媽媽手
若我們常使用大拇指打開的動作敲鍵盤再加上手腕擺位不對,就容易產生媽媽手。症狀是指使用大拇指或手腕時,大拇指側的手腕有疼痛的現象。避免的方式是確認手掌與上臂處於一直線的狀態,避免拇指大力敲鍵盤,及選擇人體工學的鍵盤等。

假性網球肘
這是較常發生在大量滑鼠的使用上。由於食指中指的交替使用會讓控制手指及手腕抬起的手臂外側肌群過度使用出力,這些肌群從上臂下緣連到手腕或手指,過度使用或柔軟性不佳會讓肌群的張力影響到手肘外側的關節,因而讓關節產生些微的偏移或變形,時間久了手肘外側容易無緣故產生疼痛,或拿重物會忽然沒力疼痛。避免的方式是休息時常常將手肘打直。

關節炎
照字面上來說,關節產生發炎的現象,我們都能稱它做關節炎。一般來說,讓關節組織重覆過多使用或受到壓迫都能讓關節受傷,因此手指、手腕、手肘、肩膀甚至頸椎、胸椎、腰椎的關節都有可能發生關節炎,其特性會在關節上有紅腫熱痛的情形,有的人早上起床關節會特別的僵硬,若有以上情形,休息及冰敷可能是較好的選擇。
 
腕隧道症候群
由於使用滑鼠或鍵盤時,手掌根部一直壓於桌面或手腕擺位不當的關係造成的,手掌根部是腕隧道組成的位置,其中有許多血管與神經通過,若在此處的神經長時間遭壓迫就容易產生症狀,若加上腕部的骨頭排列不對,更容易造成腕隧道症候群。其症狀是手指第一至第三指及掌面有麻痛或感覺異常的情形,避免的方式與媽媽手相同。

胸廓外出口症候群
長時間的使用電腦、手機,頭一直往前或駝背專心看螢幕,就容易產生症狀,這是因為姿勢不良使得頸部肌肉或胸小肌變得又緊又短,由頸椎出來後的神經會從這些肌肉底下通過,若因此被這些肌群壓迫影響神經通過的空間,神經得不到養分就會產生手麻或無力的症狀。避免的方式當然最好是維持好的姿勢,也可以做一些簡單的肩胛運動和調整姿勢的運動。

肩部夾擠症候群
若使用滑鼠時喜歡將整隻手重心壓在桌面上再加上姿勢不良駝背的話,由於身體重量落在肩膀,駝背又容易使肩胛前移,尖峰下空間減少就容易產生這個問題。症狀產生是指經過肩部尖峰下方的肌腱或組織被壓迫而造成疼痛的現象。避免的方式是好的坐姿。

五十肩
是指肩部的關節囊發炎,進而產生肩部劇烈疼痛,甚至手抬不起來,關節嚴重限制的情形,發生初期症狀會很明顯,有的人晚上睡覺也會疼痛。其實五十肩產生的主因大多不明,若和使用電腦手機相關的原因有可能是由於駝背引起的肩胛位置錯誤,容易讓關節磨損,引起關節囊發炎。避免的方式還是維持好的坐姿。

以上介紹的症狀或使用情形,不知是不是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有時大家都以為沒影響到脊椎的傷害應該不會太嚴重,但其實不然,以上介紹的症狀都是發生在上肢的部分,他們引起的症狀還是有可能造成可觀的疼痛,進而影響生活功能,這些問題也有可能會同時發生。無論如何,避免長時間使用或維持好的姿勢才是預防的王道。做一些簡單的手部頸部運動,也能減少傷害產生的機率。若不幸真的產生症狀,就應該尋求物理治療師或醫師的幫助。
 
治療師可以評估產生症狀的原因,進而提供治療,例如受傷的韌帶,因發炎後產生沾黏的部分,可以用徒手的方式在沾黏的位置作深層按摩來推開;變形或移位的關節可以經由關結鬆動術將關節稍微拉開或復位來做矯正;由神經引起的手腳酸麻症狀可以做神經鬆動術,即將身體擺位在受傷神經拉至最長的位置,再放鬆的重覆動作,以增加神經循環等等。若沒經過專業醫療人員適當的評估,自行尋找傳統民俗療法,治療在不對的地方,不但疼痛症狀不會減輕,還浪費時間。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或醫師才能提供大家正確評估或診斷,進而進行「對的治療」,才不會花錢又傷身。

朱俊榮
  • 物理治療主任 朱俊榮

    國立陽明物理治療所碩士
    現任 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兼任講師
    現任 內湖物理治療所 所長
    現任 陽明物理治療所 主任

  • 經歷

    前台中澄清醫院物理治療師

最近瀏覽

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