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 真的有這回事嗎?

2012/01/20(五)

  • 中國古人的智慧與西方醫學的證據

    胎教!胎教!孩子在子宮裡的時候就要好好的教育,好叫她(他)將來長大以後能成鳳成龍。這是許多父母親心中的願望,期盼孩子能夠贏在起跑點,將來成為有用的人。

然而,胎教真的有用嗎?
我們來看看中國古老的智慧與二十一世紀最新醫學發現是怎麼看待這一件事的。在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科學之間是否有甚麼差異,或者是有相同可以融合之處!

早在西元六、七世紀,隋朝名醫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提到一個例子:中國的五帝時期,皇帝的妃子姜源氏在妊娠期間性情清悠恬靜,喜好且關心的事物是稼檣之事(即農作物之耕種與收割)。她經常陪伴丈夫在東郊祭天,感謝上蒼的豐富賜予。在閒暇的時候她也經常觀察植物生長,所以她的兒子后稷能種五穀,成為我國農業的第二始祖。這個故事便蘊含有“見物而變”的深層涵義。古人“見物而變”胎教理論的提出,當然受當時文化背景的影響,並沒有任何的有效科學證據,但是對我們現代人而言仍有許多啟發與提醒。

中國自古以來都認為婦女懷孕到3個月時,胚胎才逐漸發育成胎兒,這時雖然已有初步形體,但是卻還沒有定型,即所謂的“未有定儀”,在這個階段胎兒的可塑性很大。因此當孕婦見到帶有什麼特徵的東西,她所懷胎兒的形象,包括胎兒的形體和精神,也就會隨之產生變化,這就是“見物而變”的本意。故此古人給那些想生一個長相出眾、體力過人、才華洋溢孩子的孕婦重要建議,在孕期內要多想美好的事物,多多行善好施,眼睛多看美好的事物,以期影響腹中的胎兒。

根據近代胎兒醫學的研究,胎兒在10周左右就具備有吞嚥的功能,14~16周便可能有聽覺及對振動的感知能力,因此對於外界聲音的刺激似乎有感受。然而可惜的是,目前的胎兒醫學研究對於胎兒行為仍無法有效的加以定性或定量的分析。

因此,若是以西方醫學的角度來看,懷孕期間父母親對於子宮內胎兒給予溫柔話語、輕輕的撫摸或拍動、音樂等等的刺激,並不確定是否對胎兒有正面的影響!

雖然以科學分析的方式無法呈現出外界刺激對於胎兒有什麼樣的影響,但是我們婦產科醫師都知道一對肯花時間陪伴孩子(當然是指肚子裡的)的父母親,對於懷孕期間良好家庭環境的營造、夫妻親密關係良好、母親孕期身體健康的維護、新生兒的照護以及將來孩子的生活環境與教育投資,都比一般不注重胎教或孕期健康的夫妻來的優質許多。因此,在一個有良好胎教環境下的孩子的發展亦較優於一般水平。所以我們說,胎教並不是只是侷限在孕期當中,更重要的是幼兒的教育與發展。

除此之外,近年來母胎醫學的快速進展,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2011年英國教授Nicolaides發表了一系列有關胎兒產前診斷的文章。在文章中他的研究團隊指出,當胎兒發育到12周左右的時候是一個最重要的時期。在這個階段,產科醫師可以藉由超音波來量測胎兒頸部後方的透明區厚度、鼻子的骨頭結構、心臟下方靜脈導管和右心的三尖瓣的血流,同時配合母親血液中的生化指標(如懷孕指數、妊娠相關胎盤指數等等),來進一步評估胎兒染色體異常的風險值(即唐氏症、愛德華氏症、博圖氏症及透納氏症)。更令人感興趣的是,在懷孕12周的時候產科醫師可以藉由抽取孕婦血液中的某些生化指數來預測孕期當中發生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子癇前症及胎兒發育遲緩等高危險狀況的機率,藉此可以提早擬定預防措施與治療計畫。

對照一下中、西醫學對於早期懷孕的觀念似乎有一些不謀而合的共通點。中國古人認為胎兒在三個月大時最重要,似乎是奠定將來一生發展基礎的最佳時刻;而近代西方醫學卻也發現懷孕三個月是評估胎兒異常、胎兒未來發育及母親健康的黃金階段。由此看來,真是讓我們不得不佩服中國古老的智慧了!

總而言之,無論胎教是否有其真實的效果,它依然可以反映出正在孕育新生命的夫妻對上帝所賜的產業看重程度高低,以及對孩子未來發展是否用心與規劃。所以我們可以說,一個有好的胎教的孩子,是一個同時能夠擁有一對愛他的父母親,並且在健康的環境下被孕育或培養的孩子(不論是在媽媽的子宮裡或是出生後的成長環境),也因此穩穩地紮下他將來美好人生的根基。

陳志堯
  • 婦產科醫師 陳志堯

    現任台北榮民總醫院 婦產部主治醫師、
    超音波室 主治醫師
    專長:
    *胎兒診斷及治療醫學
    *高危險妊娠預防及治療
    *胎兒心臟超音波
    *胎兒高層次超音波
    *一般婦科及婦科超音波
    *腹腔鏡手術

  • 經歷

    國立陽明大學婦產學科 部定講師
    國防醫學院婦產學科 講師

最近瀏覽

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