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怎麼辦?

2011/07/22(五)

異位性皮膚炎是小兒皮膚炎中最常見的一種慢性皮膚病。病患常因全身搔癢而影響學習,同時皮膚常常會有乾燥脫屑,紅腫的溼疹變化,反覆搔抓也會產生大片的傷口甚至造成色素沉澱而影響外觀。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是在五歲前發病(85%),六成是在一歲前發病。
 

如何正確及早診斷異位性皮膚炎,非常重要,診斷異位性皮膚炎有以下幾個重點:
必要診斷條件包含了:皮膚搔癢,慢性且反覆的溼疹發作,符合年紀的典型皮膚表現(從急性到慢性的變化都有)(如小時一開始從頭部開始,長大後好發在皺摺處)以及家族過敏性體質,如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

其它的重要表現則包含了:年紀小即發病,有家族過敏史包含氣喘,過敏性鼻炎,免疫球蛋白IgE升高等,皮膚過度乾燥等。

異位性皮膚炎不只影響病患本身,也會影響患者的家庭,此外,病患也會因為癢-> 抓->癢->抓的惡性循環導致睡眠不足,上課或工作專注力無法集中,焦慮和壓力也會伴隨而來,因為皮膚外觀常常變粗變黑,常會產生自卑的心理,同儕也會給予異樣的眼光,這個時候,除了醫師的治療之外,其實家庭的支持和心理建設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加上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也常伴有過敏性鼻炎及氣喘等,因此需要整體的治療。

目前的異位性皮膚炎形成的原因非常的複雜,包含基因,免疫,代謝,感染,內分泌甚至環境都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們常常可以發現病患的皮膚粗糙,而且保水能力下降。因為欠缺正常表皮組織構成的一些蛋白和酶,以及神經醯胺等保溼的物質,使得原本表皮的構造不再完整,往往會導致表皮微生物的滋生,對各種過敏原的抵抗力下降。患者也會因為皮膚發炎產生搔癢的感覺,而不自覺的去搔抓,使得傷口常常會有濕濕爛爛的反應,甚至是傷口的感染。而這些過程中常產生許多發炎物質,這些物質會刺激傷口產生一連串的免疫反應,並且會讓免疫球蛋白IgE及嗜伊紅性白血球上升,這些免疫反應會產生一個惡性循環,使得皮膚愈抓愈糟,因此目前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主要是針對如何提升皮膚的防護力,以及如何減少免疫發炎反應二大方向來著手。

良好的皮膚照護對異位性皮膚炎來說是最重要的基礎。包括使用乳液,加強保溼,並且隨時補充保溼劑,而良好的保溼產品最好是沒有香料及色素,至少一天要使用二次以上。洗澡時不要用力的揉搓,使用溫和的清潔用品,並且在沐浴後要加強使用乳液等保溼產品。

此外,須要避免的事物如以下所列:
*含有酒精的化粧品、收斂劑、香水
*刺激性的清潔劑
*含羊毛或是合成纖維的衣物
*身心上的壓力
*感染(細菌,黴菌,病毒等)
*流汗或是過熱的環境
*比較容易誘發異位性皮膚炎的食物:
   牛奶、蛋、花生、核果(如胡桃、腰果)、大豆、小麥、魚、貝類或是以上種類食物的加工品。

不過建議除非真的有明顯的關聯性,不然不宜對食物做太多的限制,以免造成營養不良。
2008年1月,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對於母乳對異位性皮膚炎的幫助提出一個建議,以目前的研究報告來說,在嬰兒出生前四個月給予母乳比起其它配方奶粉可以降低前二年產生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至於母親在懷孕和哺乳時是否需要做飲食上的限制仍沒有確切的定論。

在添加副食品的部分,包括一些較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品如牛奶,魚,蛋,花生等是否需要延緩4~6個月再加入目前也沒有明確的報告顯示會有幫助。不過後續研究仍需進行以了解小孩長期的反應。至於益生菌是否對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有幫助目前尚有爭議。因此目前益生菌的療效並沒有定論。

異位性皮膚炎是慢性的疾病,因此如何學習好好照顧皮膚是非常重要的,避免會惡化異位性皮膚炎的狀況,配合醫師接受適當的治療,才能好好控制病情。

胡俊弘
  • 皮膚科醫師 胡俊弘

    專業資格:美國皮膚科專家、美國皮膚病理專家、美國皮膚免疫專家、台灣皮膚科專科醫師
    專業里程:美國梅育醫學中心(Mayo Clinic)醫師
    任教明尼蘇達大學、凱斯西儲大學、史丹佛大學(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史丹佛大學醫學中心臨床皮膚科主任
    瑞士日內瓦大學客座教授
    台北醫學大學:皮膚學科主任教授、醫學人文研究所創所所長、校長(1990~2002)

最近瀏覽

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