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心與同理心

2017/01/20(五)


醫院內科部要招考住院醫師,我奉派擔任口試委員,於是我出了一道很特別的題目問這些年輕醫師:「你知道甚麼是同情心﹝sympathy﹞?甚麼是同理心﹝empathy﹞嗎?何者是醫師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這些年輕人果然優秀,平日在醫院常聽老師諄諄教誨,雖然不一定做得到,但口試時各個說得頭頭是道:「同情心就是以高對低的姿態,面對病人受苦時,給予專業的幫助;同理心則是以平等的態度,感受病人的痛苦,給予專業以外的支持。舉例來說,有人掉到坑洞裡,當你路過時,同情他的苦處,於是丟了食物與水給他,然後離開,就是同情心;如果你見他孤單害怕,於是跳到坑洞裡擁抱他、陪伴他,就是同理心。一位好醫師當然要具備同理心,只單單有同情心,怎能做到視病猶親呢?」這幾乎是大多數人的標準答案,然而,對於這個答案我並不十分滿意。我心中暗自嘆息,你們果然太年輕了,因此口中所說的標準答案,遠比你們心中想的複雜多了。
 
一位醫師必須具備的應該不只是同理心,同情心也同樣重要,同情心是所有同理心的根源,因為憐憫產生同情,由於同情帶來行動,在行動的同時不會因為情緒氾濫或是同理病人痛苦衍生的移情作用,導致失去專業判斷的能力,這是一位醫師面對病人時需要時常提醒自己的專業素養。再者,有誰能真正同理每一位病患呢?醫師的養成是一個象牙塔的教育,我們每一個人有上帝給予最大的禮物:健康的身體、足夠的智慧、穩定的情緒、優渥的環境。什麼時候我們能真正同理病患的痛苦呢?往往當我們失去了健康,陷入同樣的處境,或者稍微能夠體恤其苦。當一位醫師成為病人,從病人的角度仰望醫師的身分,他更能同理病患想要什麼、需要什麼。在聖經中,耶穌看見眾人如羊走迷了路,沒有牧人,就動了慈心﹝同情心﹞,成為我們的牧人,引導我們人生的道路;同時,在「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中,那位善心人士非但提供金錢,更親自攙扶纏裹受傷的旅客,並且將他送到安全的旅店,這不正是同理心的最佳實踐嗎?成為牧人引導迷羊,與陪伴病患度過哀傷,同樣重要。

 
有一回遇到一位年邁多病而且家屬眾多的病患,她的病情變化極快,幾天內便由輕微感染進展到嚴重的敗血症,很快被送進加護病房。面對二十幾名意見各異的家屬,我召集他們一同坐下,對他們解釋病情:「我與你們素昧平生,但由於這位病患,我們在此相聚。我們就像同在一條船上的旅客,這位病患就是一條年久失修的船,偏偏遇上狂風巨浪,眼看船就要沉沒了!我們應該有同樣的想法:是否可能讓這艘船有機會回到岸邊港口,修修補補再用十年?因此我需要徵求你們同意,讓我成為船長,相信我會帶領各位安全回航。若是不然,你們將失去摯愛的親人,我也與你們一同沉沒,對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哀傷。」接下來是一陣沉默,原本意見紛紜的家屬漸漸冷靜,沒有人願意跳船,也不想撤換船長,於是我們可以理性的溝通,繼續努力治療這位病患。這是同情心,讓他們知道醫師願意憐憫他們、引導他們,憑著專業訓練,盡一切當作的努力;也是同理心,因為我們雖不是他們的親人,無法完全感受他們的痛苦與掙扎,卻願意與病患及家屬同舟共濟,一同面對挑戰。
 
我們經常希望醫師具備同情心與同理心,然而每個醫師整天忙得團團轉,除了治療病人身上的病痛,誰有時間去認識病人的家庭、瞭解病人的工作、關心病人的心情?所以每位病人成了病床位的代號,或者某某疾病的代名詞,當我們討論他們切身的病痛時,他們的面孔漸漸模糊,就如同馬克斯所說的「異化」,這些活生生的「人」,已經被異化成為「病人」。我曾想如果要訓練學生擁有同情心與同理心,至少要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與病人相處,才有機會建立關係,慢慢去感受病人真實的想法。因此,邀請醫學系三年級即將升上四年級的學生,在暑假中參與一個「夏令營」,讓他們在接受臨床醫學訓練前來到醫院病房,沒有太多上課,只要求他們陪在病人身邊,以一個觀察者的角色,陪伴病患接受各類檢查、治療,然後給予簡單的衛教,並且要求他們每日要書寫醫療現場觀察日記。有一位同學的回饋實在深得我心,她寫道:「醫生要有同理心、要視病如親、要醫人而不只是醫病……,這些冠冕堂皇的話每個人都可以說出一大堆,學校也有很多醫學人文課程,期盼醫學生在醫療專業之外,也能夠有相對應的人文素質。但是在真正接觸到病人之前,這些都只是空泛的話語。要是連病人的樣子都無法想像,又要同理些什麼?要是無法親自體驗或見識到疾病對病人造成的不方便,要是那些嚴重的症狀只是一些冷冰冰的醫學名詞,要怎麼體會病人的痛苦與哀傷?」我讀完忍不住給她按一百個「讚」!沒有時間去認識病人、接觸病人,沒有心想去了解病人、安慰病人,哪一個醫師能具備同情心與同理心呢?

 
行醫過程有時會遇到某些病患,他們是我們最好的老師。他能教導我們的不僅是同情心與同理心,更教導我們在生命面前要懂得謙卑。一位在教會中的弟兄,因為癌症末期成為我的病患。既是他的主治醫師也是好友,在治療過程中不只是憐恤他的苦楚,更能同理他的難處。我的太太與他的太太也成了一起禱告、互相扶持的夥伴。在這位弟兄生命的終點,教會裡一起聚會的同伴擠滿了安寧病房,一個接著一個走向病床向他道別,感謝他在這段時間教導我們的功課,帶給我們許多快樂與幫助,然後再一個接著一個離開,走出病房。在病床邊,我彷彿看到海頓演奏著「告別交響曲」,音樂尚未終了,樂手們一個接著一個下了舞台,最後留下指揮與觀眾道別。成為醫師那麼久,第一次知道原來生命可以那麼優雅的結束,這位弟兄用他生命的最終章,教導我生命真正的價值:「其實我們這些活著的人,才是真正陷在坑洞裡;而他,已在天上含笑與我們揮手,期待來日再相逢。」                                                                                                
 
張景智
  • 內科醫師 張景智

    臺北榮總一般內科主治醫師、關渡醫院胃腸科主治醫師

  • 經歷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
    證照:內科專科醫師,消化系專科醫師,內視鏡專科醫師,超音波專科醫師

最近瀏覽

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