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朋友,大人的新生活運動

2017/01/20(五)

人生下半場不必然只是為工作、生活忙得團團轉,接觸不一樣的人,就能發現全新、更好的自己。
「我好喜歡現在的自己,」最近聽到幾位50多歲、來自各領域的頂尖人物,不約而同說著中年找到新朋友的快樂。
 
譬如三峽恩主公醫院中醫部部長張晉賢讀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時自組傻瓜劇團,結識來自各界菁英的學弟妹共160多人,大家出錢出力從道具、編導、攝影到演出不假他人,5年多來持續到偏鄉學校巡演30場。
 
群星匯集的邊田庄餐廳創辦人邊中健,放下鍋鏟勤練美聲,結果帶著樂團好友結合餐廳做慈善義演,最近更為幫助女性盲胞的導盲犬及流浪犬站上國際會議中心演出。
 
曾擔任劉德華、張清芳等天王天后的音樂製作人,野火樂集總經理熊儒賢,每天帶著家人持長夾撿拾藏在草叢的狗便,維護社區環境,讓公園成為社區人狗和樂融融的小天堂。
 
對於現在生活的滿意,來自踏出以往熟悉的工作、生活交友圈,去跟不同場域接觸、連結,不僅得到激勵,且成就了一個又一個善緣,豐富了更多生命。

  • 人生不該把一種角色扮到底

    「如果人生可以活到80歲,為什麼要用20歲學到的框架框住自己?」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林如萍認為,人到中年習慣待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不願走出舒適圈或結交新朋友,生活一成不變,「很難出現那種『哇!』的感動,」她覺得人生不是只有工作,或把同一種角色扮演到底,就像老師把生活圈侷限在學校,每天見面的朋友、談天的範圍不外乎教職員或學生,實在很可惜。
     
    中年新連結包括人際關係、興趣及多元學習。林如萍認為,人生下半場不妨跨領域體驗不同角色,好處是看見社會百工百態,而且新的社交圈可以豐富對社會的多元接觸,找到個人的多樣可能性,「保有工作之外的其他角色才能平衡,」她說,挑戰自己,發現自己有新的可能性,是中年很重要的成就感來源。
     
    她用強弱連結做比喻,譬如親戚、同事、老朋友、媽媽團體等有很強的生活連結度,就像一張紙的左下角畫個大圈圈、旁邊有很多小圈圈,大圈小圈屬性相近、彼此緊密往來,屬於強連結。
     
    而當你我加入完全不相干的新領域、新團體,有了新的人際網絡,就像在右上角畫了個圈,左下、右上兩個圈用虛線連結,彼此看似遙遠,「但你的『弱』連結會連到他人的『強』連結,」林如萍舉例有些上班族學習木工課,結識喜歡做木工的同好,也間接認識他人的強連結,也就是更多木工領域的人,這些人原本並不會碰在一塊兒,現在卻因有相同興趣結成朋友。

  • 中年人生,學習歸零

    建立新連結對中年人生至為重要。愈來愈多研究顯示,失去朋友支持、與社會隔離影響身心健康,最近英國約克大學一份涵蓋北美、歐亞地區等地18萬人的研究指出,獨處或不擅長社交的人,發生冠心病風險增加29%,中風風險增加32%。
     
    專攻男性心理學研究、澳洲心理學家希莉博士(Elizabeth Celi)提到,如果中年面臨生涯轉變、退休、疾病,死亡,搬家等,讓原有緊密結合的親友圈出現改變,且隨年紀愈長,必須面對失去更多原有的支持夥伴。尤其中年男性被社會賦予硬漢的堅強形象,不會輕易吐露心事,壓力更大。因此找到方法保持與他人的聯繫很重要,不管獨身還是有伴,保持與社會連結有助於對抗憂鬱,以及面對失去的勇氣。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部長張晉賢從EMBA,學到「把自己歸零」。
     
    他48歲去念書,同班同學不是總經理就是董事長,在各自領域都是頭頂一片天的人物,很難聽從別人的話,「我們已經習慣使喚別人」他笑說,身為班代讓他學到減法人生,放下身段重新跟人磨合,也慢慢磨掉自己的個性,學會圓融相處。
     
    甚且他更謙虛看待自己的成就,覺得中年能有今天的地位,是社會上許多貴人相助,而非一己之力,應該回饋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因此他在2011年成立傻瓜劇團,定期到即將廢校的偏鄉國小演戲給孩子看,為老師、孩童加油打氣,「看到小朋友的笑容才是真正的快樂,而非事業成就」他說,而且善意就像乘法,加倍變多,如今團員已囊括政大EMBA的5屆學弟妹共160多人,互動十分熱絡。

  • 從生活找到「振作」的理由

    打破框架找到連結,還有助打破中年停滯的生命力。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中年屬於停滯或創造生產期,諮商心理師張逸翔認為,交新朋友或跨領域學習,能打破停滯的發展危機,讓人更有創造力及生產力。「理解中年的自己還有更多價值」張逸翔說,看見不一樣的自己是很激勵的,通常會更有挑戰力、成就感,創造出不一樣的可能性。
     
    音樂人熊儒賢在40歲離開主流唱片業,轉做原住民音樂,從此找回了真實生活的感動。
     
    「真的是給我一杯『忘情水』」熊儒賢眨著漂亮大眼睛說,以前最享受高跟鞋踩在大理石地板上喀拉喀拉的聲音,那是一種優越感及成就感,有了女兒後她開始思考,是不是可以為她們留下更好的音樂?
     
    於是她走入山林,趿雙布鞋跟著原住民朋友學習尊重自然、腳踏實地過生活,並把民謠之父胡德夫、紀曉君等隱藏版的台灣好聲音帶到國際舞台,感動更多人。
     
    回到城市生活,她看不慣後院公園堆滿狗便、荒草無人清理,怕老人家不慎踩到滑倒,主動撿拾居家附近公園的狗便,改善環境。
     
    「我想從生活裡面找到『振作』的理由」她說。主動撿拾狗便5年,她跟里長變成好朋友,可愛的里長經常會放把蔬菜在她家後門口,有時外地旅遊回來,就在她Facebook留言,「有等路(伴手禮)記得去拿」;現在鄰居見面會打招呼,對她說謝謝,狗媽媽變成好朋友,熊儒賢覺得,快樂的環境是自己製造的,現在公園充滿「快樂的狗、快樂的鄰居、快樂的老人」,每天都能享受身心愉悅慢活小旅行。
     
    如何開展中年新連結?「放下原有的頭銜、光環」林如萍說,人不分貴賤,都有值得學習之處,如果執著放不下原有角色,就像去學木工還要人家稱呼你總經理,感覺有點怪。

  • 享受學習新事物的樂趣

    「沒有新角色就沒有新的刺激、進步」林如萍說,這種放下需要慢慢練習,讓自己回到初衷,學習不分位階高低。只有放下,才能找到全新的自己。她建議可以想想「我是誰?」、「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的生活形態會不會讓自己身心狀況更好?」
     
    「必須(must)和想要(want)是不一樣的」林如萍提醒,即使展開新連結,也用不著把生活排得滿滿滿,強迫自己按表操課,誤把規律參與當成安定來源,好像在上第二個班,有時不妨喘口氣,敞開心胸、自在享受學習新事物、新連結的樂趣。
     
    「嗓音不會讓我賺錢,但可以為生命發聲」47歲加入台北愛樂、邊田庄餐廳創辦人邊中健看不懂五線譜,拿著樂譜一個個問人再背下來,利用深夜或清晨不用上班的空檔,跑到台北美術館練唱,「我很幸運,生活不虞匱乏」他覺得中年真好,有一定地位,跨連結就能做更多事。平日他生活簡單,多年來騎摩托車上下班,貴為老闆仍親自處理客人的嘔吐物,除了慈善義演,每個月南下屏東探視認養的500隻流浪狗,是他最快樂的事。
     
    中年新連結,把點點滴滴的善良美意,串成福爾摩沙最美麗的風景。

  • 4訣竅,找到大人新連結

    1.參加自己喜歡或感興趣的社群
    先從認識自己開始,區分出哪些是你現階段感興趣的活動,比如參加演講、讀書會或以嗜好如烹飪為主的社團。諮商心理師張逸翔說,從興趣著手,較容易跟他人有話題交流。如果覺得不合適也不用勉強自己參加,多參加幾次就能找到合適的團體。
     
    2.做志工
    助人是很自然的連結方式,團體成員也較單純,透過種種回饋社會活動,可以找到有共同價值觀的朋友。
     
    3.每天至少跟1個人碰面
    走出去跟人吃飯聊天見面吧!Facebook不能真正擴大交友圈。
     
    英國牛津大學針對3375名18~65歲的Facebook使用者調查,平均每人有150位臉友,當問及面臨社會或情感危機,有多少朋友可以依靠?答案只有4%,且彼此關心的臉友僅14%,結論是社交網絡能減緩長期未見面的友誼淡化,但不能防止友情流失。最好的方式是定期見面、打電話多聯繫,又能有效預防憂鬱症。
     
    4.要有正確心理建設
    不要因為別人的回應耿耿於懷,或覺得新朋友已讀不回、談不上話,覺得自尊心受損。「這很正常」張逸翔認為新連結需要時間熟悉,彼此都要練習,多涉獵不同領域,看看自己有什麼想做的。另外,張逸翔建議,要有可能結束的練習,有時候你喜歡、別人卻不一定想繼續下去,如果覺得在一起很辛苦,就好好做結束,退一步回頭整理自己可以如何修正?做哪些調整?下次怎麼改進?這才是成熟大人的友情。

本文轉載自健康雜誌213期
編輯部
  • 老行家 編輯部

最近瀏覽

最新影片